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晋升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晋升考试小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4年教师晋升考试小学语文试卷一、教育基本知识的运用(30分)1. (8分)蔡同学藏在箱子里的200元钱不翼而飞。

班主任黄老师调查后,在班上说:“我相信这位同学只是一时糊涂做了错事,希望这位同学能勇敢改正错误,想个法子将钱还给蔡同学。

如果经济确实有困难,我们班集体会帮助他的。

”第二天早晨,同学们发现宿舍门下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还”给蔡同学的钱。

(1)(2分)黄老师的做法保护了学生的A.隐私权B.生命健康权C.人格尊严权D.人身自由权(2) (6分)联系材料简要分析黄老师如何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 (10分)13岁的初中女生刘某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学习成绩欠佳。

其父忙于生意,与孩子交流甚少,遇到女儿表现不好就斥责、打骂。

其母则袒护孩子,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

刘某屡次不交作业,科任老师在班上点名批评她时,她直视着老师,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叛逆心理非常明显。

(1)(2分)案例中的刘某处于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中期(2)(2分)下列对初中生典型心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幼稚B.依赖C.半幼稚、半成熟D.辩证思维为主(3)(6分)联系材料分析刘某父母和科任老师的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3. (12分)刘老师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推荐3名三好学生。

全班同学投票的结果是王阳第一,李雪第二,林红和陈杰并列第三。

班长问:“刘老师,两个第三怎么办?”刘老师想了想说:“我投一票给他俩中的一位,不就解决了吗?”不料有个学生举手问:“刘老师,你为什么要投票?”刘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老师,当然可以投票。

”“可是,老师你不能等结果出来后再投票呀!”……(1)(4分)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刘老师要补投票的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8分)联系实际,简述教师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学科教学原理、规律的运用(50分)4. (20分)假定《月光曲》(节选)是第三学段课文,请阅读本文,完成题目。

①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①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菌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①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①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①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⑥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①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1)(10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根据这一要求,为第①段中“清幽”一词的教学写一个片段教学设计。

(2)(10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即不仅要引导正确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感情,还要让学生领悟写法,运用语言。

根据这一要求,为第①段的教学写一个片段教学设计。

5. (20分)阅读《月光曲》(节选)的两个教学片段实录,完成题目。

教学实录(一)师: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听写几个词语。

《月光曲》讲述的是一个传说,请写出——传说。

这个传说主要讲《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的,请写出——谱写。

下面再听写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抽查学生听写的练习)你把“蜡”写成了“火”字旁,为什么?生:蜡烛跟火有关。

师:“蜡”是古代的一种动物的油。

所以,“蜡”是“虫”字旁。

师:还有这个“键”是左右结构的字,如果“金”字旁能写小些,就好看了。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从刚才听写词语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课文讲了《月光曲》是怎样谱写出来的。

生2:课文讲的是贝多芬在幽静的路上散步,听到钢琴声,就走进盲姑娘的家,在琴键上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生3:课文讲贝多芬在幽静的路上散步,听到钢琴声和对话声,走进茅草屋看见盲姑娘借着蜡烛的微光弹琴,并知道她非常喜欢听贝多芬弹的曲子,于是在琴键上弹起来。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原因,同桌间可以进行讨论。

……教学实录(二)(多媒体出示第6段、第7段的文字内容)师:这是写贝多芬和盲姑娘间的对话,你们有什么疑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做一些批注,小组内可以合作交流。

生1:盲姑娘什么都看不见,根据什么判断出来人是贝多芬?生2: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贝多芬为何没有承认?生3:为什么盲姑娘会知道为她弹奏的就是贝多芬?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

这三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同一个问题:盲姑娘双目失明,而且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她能猜出弹琴的就是贝多芬?请再次细读这两段,说出自己的见解。

生1:因为盲姑娘很喜欢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

生2: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

生3: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生4: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是贝多芬弹奏的。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中用了一个词——知音。

你们知道了哪些关于“知音”的故事和诗句。

生:《伯牙绝弦》(上一篇课文)讲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

师:我国留下许多描写知音的千古名句。

请同学看课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认识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师:知音能缩小空间距离,知音能慰藉彼此心灵,知音能消除穷富鸿沟。

盲姑娘能从贝多芬的琴声中判断出来人是贝多芬,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贝多芬没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内心十分激动,所以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

(1)(10分)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和“教学建议”,举例简析教学实录(一)中识字与写字教学的优点。

(2)(10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依据这个要求,举例简析上述两个教学实录是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

6. (10分)以下是六年级某班53位学生平时修改作文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请根据表格内的统计数据,完成题目。

(1)(4分)从以上统计数据中,你发现该班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存在什么问题?(2)(6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请根据这一要求,针对该班学生修改作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改进建议。

三、学科核心知识的运用(70分)7. (10分)阅读下面元曲,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分)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3分)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似的是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D.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3)(3分)下面对这首曲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情景交融B.映衬C.白描D.托物言志8. (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读书与看书林语堂曾国藩说,读书与看书不同,“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缺,亦不可混。

”读书道理,本来如此。

曾国藩又说:“读书强记无益,一时记不得,丢了十天八天再读,自然易记。

”此是经验之谈。

今日中小学教育全然违背此读书心理学原理,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故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浪费精神。

小学国语固然应该读,文字读音意义用法,弄得清清楚楚,不容含糊了事。

至于地理常识,常令人记所不当记,记所不必记,真真罪恶。

譬如说,镇江名胜有金山、焦山、北固山,此是常识,应该说说,记得固好,不记得亦无妨,以后听人家谈起,或新游其地,自然也记得。

试问今日多少学界中人,不知镇江有北固山,而仍不失为受教育者,何苦苛求于三尺童子?学生既未见到金山、焦山、北固山,勉强硬记,亦不知所言为何物,只’知念三个名词而已。

扬州有瘦西湖,有平山堂,平山堂之东有万松林,瘦西湖又有五亭桥、小金山、二十四桥旧址,此又是常识,也应该说说,却不必强记。

实则学生不知五亭桥、万松林为何物,连教员之中十之九亦不知所言为何物。

今考常识,学生曰,万松林在平山堂之西,则得零分;在平山堂之东,则得一百分,岂不是笑话?卫生一科,知道人身有小肠大肠固然甚好,然大肠明明是一条,又必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等,又是无端添了令人强记的名词,笑话不笑话?弊源有二:一是教科书编者,专门抄书,表示专家架子;二是教员不知分出重轻,全课名词,必要学生硬记。

学生吓于分数之威严,为所屈服,亦只好不知所云地硬记,于是有趣的常识变为无味的苦记。

殊不知过些时候,到底记得多少,请教员摸摸良心自问,何故作践青年精神光阴?(选自《读者》2013年第3期)(1)(3分)作者在这个文段里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读书强记无益,一时记不得,丢了十天八天再读,自然易记。

B.今日中小学教育全然违背“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的读书心理学原理。

C.小学国语固然应该读,文字读音意义用法,弄得清清楚楚,不容含糊了事。

D.作者认为“常识”、“名词”不必强记。

(2)(4分)作者认为造成“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故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浪费精神”的原因是什么?(3)(5分)文中例举的两类不必强记的“常识”是什么?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4分)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的理解。

(5)(4分)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9.(40分)写作以“赢在课堂”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