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ppt汇总
▪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 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 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 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 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 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篆刻的发展——史册格篆刻
▪ “史册格篆刻”,是在基于秦汉及明清等篆刻印章传统形 制、技法与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装饰效果:将文 字置于(由两条竖线为一组的)条形格框之中,同时不改 变所取印材(篆刻石料或其它材料)印面的面积和态状, 条框以外空余部分保留或挖除,即出现古代史册竹简木犊 之形象,——在增加装饰性的同时,保留中国篆刻古朴自 然和文雅精致等传统气象与意蕴。因此称为“史册格篆 刻”,其将内容 “载入史册” 的独特创意,任人寻味; 而其史无前例的外观效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篆刻的形制, 具有强烈的个性 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篆刻艺术延续过 程中的一次发展和进步。
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
▪ 白石老人的篆刻是34岁才开始的。白石老人在刀 法上,直爽淋漓,只用冲刀,总是一刀一笔下去, 决不回刀,不过老人在衡刀中有两个很大的特色, 一个是用正刀与侧刀混合交错使用,使印面呈现 出不雷同的单刀面目,一个是侧刀衡刺,非常重 视刀的向背,使其合乎书法中笔势的要求,齐派 的印,总感到有纵横之气,特别是大印,气势雄 健,有雷霆万钧之力。白石老人的一刀一笔,不 回刀,但在一字中若干笔画中,绝不是一刀可以 刻成,有多数笔画是一顺的刀法,速刻两三次, 将笔画刻粗,显得雄浑有力。
▪ (2).谓雕琢,过分修饰文字。明高启《跋沟南诗后》:“格律深稳, 不尚篆刻,而往往有会理切事之理。”
▪ (3).雕刻印章。《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文彭、文嘉﹞并能 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米紫来自书诗 卷》:“﹝ 米紫来 ﹞诗画皆工秀,兼善篆刻。”郭沫若《芍药及其 他·竹阴读画》:“ 抱石 ,我看是一位标准的中国艺术家,他多才 多艺,会篆刻,又会书画,长于文事。”
篆刻
——美术课题研究报告
▪ 篆刻 [zhuàn kè]
▪ (1).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 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 求学,而一经不治;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 吕延济 注:“篆谓 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 宋秦观《赠刘使君景文》诗:“拈笔古 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 (1).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汉扬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 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 玺,以检奸萌”。
▪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 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 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 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 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 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 1.印石
▪ 印章材料,有铜、石、金、玉、木、牙、骨、砖、有机 玻璃制品等。但作为篆刻艺术用材,还是以石质材料为 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坚适中,易于受刀, 并能表现出特有的金石韵味,故明清以来多为印人所喜 用。同时也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印石由于产地很多, 质地也各有差别,其中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 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
▪ 用于写印稿,拓边款和蜕印等。
▪ 齐派:洧页湘潭人齐白石,是世所晾仰的艺术大 师,诗、书、画印无一不精,他篆刻初学“渐 派”,继学赵之廉博深究多师,又对汉印穷研几 十载,深得其中精髓。他从汉印的“急就章”中 受到启发,善用单刀法治印,前无古人,戛戛独 造。“齐派”印的特点是布局精巧,天趣横生; 刀法果敢,奇崛挺拔。现今的湖南篆刻名家李立、 江苏书画家篆刻家陈大羽等,均是刻“齐派”印 的高手。
▪ 2.印泥
▪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 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铃印出来则色彩鲜美而沉着,有立体感, 显得有精神。质地差的印泥铃印出来,则显得色泽灰暗或浅薄,有 的油迹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难看。印泥的品种很多,红色的一 般分朱砂、朱膘、广膘等
▪ 3. 印 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