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学习东北大秧歌的舞步;2、熟悉东北大秧歌的典型旋律3 掌握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4 将东北秧歌与生活相结合,进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
课型:激情引趣课课时:1 课时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创编东北秧歌。
通过学生共同的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信地以真挚、热情的情感以及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哼唱东北秧歌的典型音调、模仿打节奏,进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探究与创编活动。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的去探究“东北秧歌”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东北秧歌中‘领队'的作用)在大家真实的去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感受生活的同时,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让学生体验舞蹈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具有区域特色的本乡本土的民族音乐传统,、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并能积极参加本地区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依据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
在音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师的一段舞蹈(东北秧歌)来激发学生学习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东北秧歌” 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采用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互问互答” 、“今天我是老师”“小组竞技赛”、“模仿室”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音乐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在典型的东北秧歌音乐及舞蹈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音乐课是学生进行共同探究音乐知识及尽展才华的地方。
所以本节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的以“互问互答” 的学习方式在音乐及舞蹈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是起引领的作用。
同时,教师把全体学生的普通参与与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及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在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中尽显他们的才华。
3、“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真理,只有创造才能飞跃发展。
为此,在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东北秧歌”的节奏仿打和舞步练习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并通过学生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问:“能否把生活中的动作,融入到舞蹈当中去”?来激发学生的进行音乐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实践,体验生活,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行深入的创作活动。
同时教师经常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验证自己的不同想法。
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合作、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意识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
4、“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完善评价机制” 。
为了让我们东北的学生更了解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将地方性的民族艺术加以弘扬,为此选择了“东北秧歌”作为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音乐、舞蹈、影视、英语等相关的学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课堂中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尤其是在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对他人的作品以及教师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
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
教材分析:1、《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这一节音乐课是本校乡土教材中关于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教学内容。
东北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之一,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结合在一起,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历史悠久,起源于东北地区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东北秧歌形式谐趣,它的风格与东北人民的稳、梗、翘密切相关,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是跳东北秧歌九字诀。
东北秧歌很讲究梗劲、扭劲,其风格特点是稳中浪、稳中逗、稳中俏、火爆泼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
它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以其红火热烈的场面和情趣盎然的风采深得历代人民的喜爱!那锣、鼓、镲、唢呐等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令人过耳不忘。
在东北,无论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过年的时候,扭秧歌以成为人们抒发自己喜悦心情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城市里,就是在平时,一些中老年人也都自动组建秧歌队,晚饭过后翩翩起舞扭起咱东北的大秧歌。
“东北秧歌”,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唢呐)和舞场(锣、鼓)其典型的东北秧歌的音调为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曲调较快、热情奔放。
2、重点:通过学习《欢天喜地—东北大秧歌》这一节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热爱民族音乐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并使学生掌握东北秧歌的典型曲调以、基本动作和风格特点并能够积极参加当地乡村的民俗音乐活动。
3、难点:每个学生对音乐、对喜爱事物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在本节课中可能会在东北秧歌舞蹈动作的创编中以及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有一定难度。
学生分析:本节课所面向的是我校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对大千世界的万物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21 世纪的今天流行音乐通过各大新闻媒体不断的冲击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听觉也以逐渐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最爱,流行音乐固然有它的优点所在,但民族音乐文化更是魅力无限,为了让青少年学生发觉民族艺术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点,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热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所以特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我们东北的典型音乐文化东北秧歌做为教材向学生传授,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课标与本教材的联系:音乐课程目标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它提倡“文化传承价值,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此我结合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选择了东北地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东北大秧歌”为教学内容。
1、文化传承价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东北秧歌”是我们东北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而且结合本地区情况“东北秧歌”又是我们东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在生活中距离学生最近的民间艺术,能够激起学生对本地区民间艺术的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艺术“东北大秧歌”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授所产生的重大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
在我们现在的音乐教材中包括乐曲、歌曲、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而对于舞蹈则等于“零” ,为此以课标中“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前提,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姊妹艺术及其中的联系,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为依据,结合我们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选择“东北大秧歌”这种民族民间本乡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歌舞形式的音乐课程资源作为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东北秧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认识音乐与各艺术门类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中“舞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发展的形式下,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出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的学习形式,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并随着自己的意愿,随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为了实现自己所确立的学习目标去讨论、去交流、去探究。
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以“互问互答”学习方式,在音乐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发生争论的问题自觉的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验证想法、解决问题、体验生活。
学生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共同感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学生的即兴创作和运用音乐素材创作贯彻始终,同时学生之间对整个学习、创作过程中自我评价、互评,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美丽,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今天我是老师” “模仿室”“同跳一支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用幻灯片、电子琴、录音机、扇子、绸子等现代化用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音乐活动来表达学生个人的情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去获得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表达力,利用适时正确的评价,通过自评、互评、他评来培养学生的正确评价能力。
教学策略: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和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入领会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 ,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我充分的认识到真的不能“教死书” “死教书”了。
以前的教学路子现在真的是不行了。
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观念在变,学生接受事物能力也在变。
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策略更应该适时而变。
教师要学会如何整合新教材去开发、发现身边的新鲜事物,通过对身边的每一个音乐素材的寻找,使学生对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知道如何去自我感受和自我理解、自我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式学习。
教师一改以往日“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而是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到音乐中、到书籍中自己去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如“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通过各自不同的渠道去搜集知识,然后到课堂上进行相互展示互相学习,这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就不仅仅上一节课的45 分钟,而是无时无刻都在自我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音乐课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喜庆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服饰、教师的一段舞蹈和几张彩色的图片等一些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为只有对事物有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互问互答”的方式,自主的合作去共同学习去共同探究。
2、“观察比较、发现问题”。
现代中学生的观察能力非常的强,教师利用这点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图片、听赏音乐和联想事物并将其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把握时机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的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3、“艺术创作,来源生活” 。
“生活是万物之本”我们任何一门艺术都来自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对于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求答案并搜集生活中的素材结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