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文学欣赏

1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文学?狭义的文学主要有哪些体裁?2.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文学的定义1、文学的广义定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即凡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作品以及书写作品的活动均包括在内。

广义的文学是人类用语言写成的一切作品,此处的文学等同于文化。

2、文学的狭义定义;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

特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

既是语言的又是艺术的。

它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

3、文学的折中义定义:介乎前两者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现代杂文等等。

具有侠义文学的某些特点但又超出了侠义文学的范畴,同时还具有广义文学的一些特点,如《史记》等。

三种文学含义分别通向三种文学观念:即文化、审美、惯例。

总结: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的特点决定因素:文学是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物质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1、形象的间接性(原因、特点、影响):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

(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符号性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即“语言的替代性符号”来描绘形象的。

语言符号虽然也有声音或书面的载体,能为人们的知觉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现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

读者必须懂得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外语文学),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与刺激,产生想象和联想,唤起以往类似的经验和体验,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

以此言之,读者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懂得并熟练掌握、理解该作品所用的语言;(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3)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感受。

因此,文学形象缺乏直观性,是非物质的,是一种必须诉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性形象。

2、想象中的立体性(原因、表现)《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文学反映的是立体的生活。

立体生活的多侧面、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客观上使文学作品成为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构架。

读者心灵的棱镜就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折射出不同的光彩。

3、表现的自由性(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4、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塑造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上(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9)”,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其次,表现在它传达情感的强烈性、浓厚性方面(《白杨礼赞》);“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最后,表现在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方面。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三、文学的风格(一)关于风格的概念1.“风格”style一词源于希腊,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

我国魏晋时期刘勰最先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性)篇,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2.对于风格本质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

钱钟书认为文格不等于人格,不能一味以文观人。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的“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

布封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与作品表现的对象无关,“风格却就是本人”,即作家的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论者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因素,比较忽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

歌德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本质特征,又肯定了风格的客观属性,认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表现自己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和方式。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

风格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4.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独创性(排他性);风格既然是作家的艺术独创性,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

李白的飘逸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果戈理的辛辣幽默,契诃夫的隽永深远,郭沫若的热情奔放,鲁迅的刚毅冷峻,都是风格独创性的表现。

不同作家的风格可以相近、相似,却不会相同。

完全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风格的独创性同作家创作个性密不可分。

席勒(J.C.F.Schiller,1759一1805)认为,最理想的风格就是最高度的独创性。

别林斯基说:"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

(2)稳健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风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一般地说,当作家的一种风格形成之后,它的基本特点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因为风格同作家的个性密切相关,而作家个性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郭沫若的奔腾激越,孙犁的清新秀美,都是贯穿他们创作始终的风格特点。

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3)多样性(决定因素):文学风格历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作家创作个性的多种多样,带来了文学风格的丰富多彩。

历史上文论家对风格的各种分类,都出自风格多样性的考虑。

风格的多样性,是由作家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客观对象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作家的个性和才能,对象的不同品格,读者的不同需求,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不同作家具有不同风格已为人们所共睹,同一个作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5.关于风格的形态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

风格的形态异常繁多,就表现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等不同情况,可以归类为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四对八种。

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文体风格。

简洁洗炼,单纯明快,辞少意多。

繁丰的作品,内容充实,辞藻丰富,描述详尽,篇幅较大。

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

柔婉的作品,内在和美,外表秀丽,抒情表意,曲折委婉,给人闲静和谐的感受,具有阴柔之美。

平淡的作品,少用辞藻,务求清真,单纯通俗,质朴冲淡,给人平实而悠远的感受。

绚烂的作品,尽遣辞藻,直逼富丽,追求繁华奇艳,色彩绚烂。

谨严的作品是指构思严密,文笔精细,风格庄重严肃。

疏放的作品是指遵循自然,不加雕琢,文思放纵,率意写成,风格随和畅达。

6.关于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文学风格虽然主要是作家作品的风格,但一定的作家作品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地域之中的,因而一定时代、民族和地域的影响,便使文学风格有着特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而在文学发展过程中,一旦流派形成,还会有流派的风格。

四、文学欣赏(一)文学欣赏的基本特征:1.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

2.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3.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4.文学欣赏是以“通感”和“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的心理感应活动。

(二)文学欣赏的原则A.不可当真;.B.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C.用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D.正确看待创新;E.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三)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1.要读名著2.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3.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A.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B.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C.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D.掌握与文学名著有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E.学好母语F.联系中外文学实际,不断比较。

思考及解答1.试述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能力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作家创作个性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电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

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趋向,对作家的个性和风格也有影响。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2. 简述话语情境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话语情境结合的产物。

个性是形成风格的内在动因,特定的话语情境则是它的外在表现。

作品的话语情境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塑造等因素构成,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就是通过这些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

风格特点往往通过语词表现的特点呈现出来,读者对作品风格的认识和感受也首先从语词的格调、色彩、气势和节奏的特点中获得。

不同风格要求不同的文辞表现。

体裁与风格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不同文体要求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显示不同体势和效果。

不同作家的结构安排各有特点,通过结构安排将作品造成完善的整体,从而显示特有的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