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民俗旅游分析研究
地理科学11 ----摘要日照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民俗旅游接待基地,“住渔家屋、吃渔家饭、乘渔家船、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是日照市民俗旅游的主打品牌,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经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本文通过回顾日照市民俗旅游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日照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购物、企业合作、突出特色、文化品味等多角度多方面提出了发展日照民俗旅游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日照民俗旅游
引言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旅游。
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地域风情、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
客观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各地迅速兴起。
民俗旅游能够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光与体验、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众多的旅游形式中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近年来,日照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民俗旅游为突破口,为农民创收和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民俗旅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了了诸如经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色不突出、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
这些都是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优化提升的新课题。
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日照市沿海地区因为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传统的海洋渔业生产逐渐萎缩,沿海居民的经济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为增加致富门路,以王家皂村6户家庭进行试点,渔民迈出了转产转业的步伐,积极自主的进行产
业结构的调整,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了“渔家乐”民俗旅游,,揭开了日照市渔家乐民俗旅游快速发展的序幕。
王家皂村成为第一个崛起的“渔家乐”旅游民俗村。
发展阶段:
在王家皂村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其他沿海渔村依托各自优势,全区从上到下,人人都参与到旅游的热潮中,在短短的几年里,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迅猛的发展起来,其中以桃花岛风情园和任家台渔家风情村为代表。
蓬勃发展阶段:
以乔家墩子村为代表的规范发展期。
以乔家墩子为代表的这些渔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规模大,规格高,比前期发展民俗旅游的村庄更为规范。
渔家乐民俗旅游自1996年开始启动,由最开始的只有六户做试点到现在村村搞旅游,户户做渔家,规模急剧扩张。
据日照市旅游局调研统计,2010年全市渔家乐民俗旅游村有17个,民俗旅游户近3000户,床位达8万余张。
共接待游客达1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
日照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接待基地,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现状分析
1.发展速度较快。
凭借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了一片大好前景,渔家乐在旅游业脱颖而出,成为旅游业中的支柱产业。
2.适应现实消费需求现在日照各旅行社的报价相对较低,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优雅,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于世。
二是交通发达、通讯较为方便。
三是“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收费较为低廉。
3.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渔家乐”民俗旅游为核心,发展周边产业,为沿海的渔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同时大力推动日照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渔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存在问题
1.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稳定的秩序是决定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
日照市民俗旅游发展较快,由于未正确引导和进行规范化管理,市场秩序混乱、无序竞争的现象较严重。
有的民俗旅游户为了自身利益,单方面与游客联系,一味压低价格,已经严重扰乱了整个旅游市场的秩序,使民俗旅游走进了低价-低质量-更低价的恶性循环中。
低价低质量会严重破坏日照民俗旅游的形象。
这既有市场机制不成熟,特别是旅游体制不顺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上认识不够、工作不力等主观原因。
2.产品同质化、特色不突出,文化现象不明显。
由于目前的民俗旅游度假村自身产品单一,娱乐内容少(营者一般注重的是活动的形式(如船上观光、垂钓、赶海捡贝等,而普遍忽视对活动内涵的完善与挖掘),又缺乏创新设计与产业提升,造成中、北一线产品差异不明显,产品的替代性无法回避,导致经营竞争异常激烈,经营效益下滑。
关键是留不住客人。
游客的印象是“17个度假村,走一个就行了”,当然,这也可在省旅游局统计分析上看出些端倪。
如日照市2007年的人均旅游消费是485元,只有全省(包括内陆)平均数(7242元)的三分之二,也是全省沿海地区人均旅游消费最低的地级城市,这是不应该的。
3.经营者利润空间狭小,损害游客的利益。
利润空间狭小,是民俗旅游户和旅行社经营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几年前,民俗旅游村的客房每张床位每晚能卖到40元,2004年在游客大量涌入的情况
下,每张床位每晚仅能卖到10元钱,现在床位价格虽有所回升,也不过是20元左右。
说起效益,旅行社经营者也是满腹苦水“民俗旅游团报价太低,接待一个中等规模的团队,忙乎两天,能够拿到手的只有100多元钱,还不够人力成本。
这样的利润水平,民俗旅游户和旅行社经营者怎么会有动力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呢?经营者无法获取相应的市场利润,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如违规经营、服务质量低下、低价竞争等。
日照市民俗旅游的层次低、价格低、服务差,不单纯是少挣了几个钱的问题,重要的是低价格影响了服务质量,损害旅游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现在,来日照市的民俗旅游团吃住一天每人才28元左右,已突破了行业内通行的团队每人35元的价格底线。
同时,致使民俗旅游经营者采取回扣、欺诈的手段获取短期收益,损害游客的利益。
这样发展下去,会失去商业信誉,失去顾客,损害日照民俗旅游的形象,也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利润空间狭小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照民俗旅游购物消费非常少,收入主要来源是住宿和餐饮。
4.从业人员的素质低
“渔家乐”民俗旅游是渔民自发创办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凭借自己对“渔家乐”的理解开展旅游活动,参与经营的渔民,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还存在“小农”经营思想,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发展对策
1.整顿市场秩序,各部门齐抓共管
各相关部门要一方面继续完善制度,另一方面重点做好监督、落实工作。
工商、食品卫生、环境检测、价格和交通等部门,从依法经营、食品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安全保卫和交通秩序等方面为游客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旅游环境;还要加强协调,统一规范标准,统一控制价格,引导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合理竞争,确保民俗旅游健康有序地发展。
2.立足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的灵魂,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加以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
要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一方面。
在兼顾旅游业利益主体利益的前提下,组织有关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地规划民俗旅游接待量,制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
要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融为一体,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民俗旅游。
3.加强对民俗旅游经营者的培训。
加强对经营户的教育管理和培训,促进其诚实合法经营,引导其走公平竞争的发展道路,是提高日照市民俗旅游层次的有效措施。
加强经营户有关文明礼仪、对客服务、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基于文化,突出特色,树立品牌
民俗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景点旅游,其可进入性门槛较低。
各地民俗旅游竞争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
民俗旅游必须植根于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中,日照市民俗旅游同样需要深入挖掘民俗旅游文化。
日照民俗旅游自身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走大众化之路,但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避免与周边城市在旅游开发项目上雷同。
“渔家乐”必须要突出“渔家”文化,增加参与型、娱乐性的旅游项目,这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对“渔家”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围绕“渔家”文化策划一系列的参与型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力度开发一批与“渔家”文化相关的民俗旅游节庆活动,以此突出民俗旅游的特色。
日照市现有旅游节庆活动规模和影响力都还不够,可进一步策划、宣传、包装现有的太阳文化节、海鲜美食节、姜太公垂钓节、赶海节等大型的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新的节庆活动。
使游客在丰富的饮食,热闹、愉悦的氛围,不仅使人从中获得知识,得到休息、快乐,而且能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努力打造日照民俗旅游精品路线。
如围绕大海做文章,把风俗人情同独特的海洋文化紧密地融合在民俗旅游中。
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吃、住、行的档次和品位,积极开发和丰富赶海拾贝、篝火晚会、出海垂钓等旅游项目,使形式多样的民俗旅游活动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