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法令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创立:嬴政开始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具有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影响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权和相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演变(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3.科举制(1)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2)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3)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明清八股取士,压抑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行省的设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历代行政区划(1)秦汉:秦郡县两级,汉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2)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
(3)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
2.元代行省的设置(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细微点拨】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
【轻巧识记】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图解历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误区警示】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
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
【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答题术语]1.秦朝开创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确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
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1.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
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
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
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
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
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
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论从史出] 据史料一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
史料二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探究:(1)史料二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教你读史] 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
[提示]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史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探究:(2)据史料二、三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提示] 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视角1 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
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
[对点1] (2017·江西八校高三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解析:选B。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书省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下省的职能,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
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
[对点2] (2017·吉林高中毕业班调研)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
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材料主要说明( ) A.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C.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D.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解析:选D。
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权力相对开明,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单列视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评价史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教你读史] 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孝廉”“贵戚书信相命”,由此可判断出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及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