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化阶段: 同一矿化期中,由于相同或相似的地质条件和物化环境中形成一个矿化期内较短的矿化作用过程,一个矿化期有一个或几个矿化阶段浸蚀鉴定: 利用一定浓度化学试剂浸蚀矿物表面,经一定时间(1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溶解,发泡,沉淀,变色,熏污(污染)等现象发生及其程度如何。
由于矿物对试剂的浸蚀反应各不相同,因此可以用于鉴别矿物。
颜色三要素:色调、饱和度亮度矿化期的确定标志: 根据与其各矿化期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矿床形成地质环境,理化条件,产状特征,典型矿物组合(包括标型特征)和矿石构造等特点来判断和划分,实践中野外产状、不同矿化期形成的典型矿物组合、矿石组构特点等矿化阶段的确定标志: 矿体构造、矿石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等确定生成顺序的标志1)先后生成标志交代溶蚀结构他形填隙结构充填成因的矿石构造2)同时生成者标志固溶体分离结构、共生边结构、再结晶结构3)矿物超覆生成标志结晶中有一段时间重叠——超覆生成体色、表色与矿物反射色、内反射色之间关系:矿物的反射色,主要由于矿物的磨光面对白色垂直入射光选择反射所致,它呈现的颜色为矿物的表色;而内反射色则是除反射光以外,透入矿物内部的那部分光线的颜色,也就是说它反映了矿物透射光的颜色,即体色。
因此,二者之间应互为补色。
影响矿物反射率因素内因: 晶体结构外因: 入射光波波长、介质条件非均质矿物反射率R、吸收系数K、折射率n随方向而异反射率分级Ⅰ级| 黄铁矿|方铅矿| 黝铜矿(辉铜矿)| 闪锌矿| 闪锌矿| Ⅴ级反射率测定方法: 光电学方法(光电光度法)光学方法(视测光度法和简易比较法)反射率的简易比较法: 按鉴定表选出一组标准矿物,将预测矿片与标准矿物光片在显微镜下比较明亮程度,确定待测矿片反射率级别影响矿物反射率测定值因素: ①矿物光片磨光质量②入射光波波长、强度、浸没介质,光源稳定性③切面方向④仪器和附件及测量方法⑤不同标准物质(矿物)影响测定结果⑥内反射(选择解理、裂隙、包体不发育的颗粒测定)反射色的分类(一)据饱和度划分无(白)色微带色调的矿物淡色或浅色矿物有色矿物(二)据色调分类1、无色矿物类2、有色矿物类(1)黄色亚类(2)玫瑰色亚类(3)蓝色亚类反射色观察方法:(1)目视简易比较法:入射光为较强白光,单偏光镜下,以方铅矿呈现亮白色为准,其它矿物与之比较(2)比色显微镜法3)反射色的色度测定法影响反射色观察因素: 光源色调、矿物磨光质量、周围矿物的影响(视觉色变效应)内反射分类1、有2、无在空气介质条件下,用斜照光或正交偏光法不可见者内反射色的观察方法: (1)斜照法: 中、低倍物镜下,强斜射光照在光片上,透入透明、半透明矿物内部,遇到裂隙、空洞、晶粒界面或不透明矿物,部分反射光进入显微镜系统。
观察到矿物的内反射现象。
内反射色特点: 不均匀、或斑点状,转载物台无规律变化。
不足:小矿物包体难以察觉(2)正交偏光下观察方法(3)斜照光或正交偏光下观察矿物粉末法(4)正交偏光下油浸观察法影响反射色观察因素: ①光源色调,加蓝色滤光片使入射光源为纯白色②矿物磨光质量③周围矿物颗粒影响(视觉色变效应)影响内反射色观察因素: ①强漫散射光②非均质现象和偏光色③反射力强有反射色的不透明金属矿物粉末在斜照光下产生漫反射,呈现矿物表色(易误为内反射)④矿物光片裂隙或空洞中充填的磨料非均质矿物双反射现象明显程度取决于:双反射率△R大小、反射率R大小、视觉、相对双反射率双反射、反射多色性观察方法: 单偏光镜下,转动物台,视矿物有无亮度和颜色变化。
强非均质矿物才可观察到,对于双反射和反射色微弱的矿物可以在浸油中观察(降低反射率,增大相对反射率)双反射、反射多色性的视测分级: 分级用突出最大、最小反射率差值表示,附加说明反射多色性,晶形分级依据为视觉4~5级特强显著清楚微弱无有时分为强、弱、无三级实验室显不显影响双反射、反射多色性观察的因素: 1、相对双反射率△R` >10% 可观察到△R` <10% 观察不到2、切片方位∥光轴(面)易观察到⊥光轴(面)无3、观察介质空气中不明显的,在浸油中可见偏光色:非均质矿物45°位,视域最亮,且呈现一定的颜色,偏光色由非均质旋转色散、椭圆色散、消光色散共同作用所致均非性、偏光色观测方法(直射正交偏光观察法):调节偏光显微镜正交偏光,中、低物镜下,选择同种矿物连晶或集合体①均质矿物——全消光或不变的暗灰色(旋转载物台一周)②非均质矿物——四明四暗45 °位最亮③偏光色矿物——颜色递变(旋转物台)记录45 °位的偏光色矿物非均性的视域分级: 强非均性弱非均性均质影响均非性观察因素: 1、光片磨光质量2、切片方向3、强内反射4、光片不平5、光源强度6、反光显微镜本身性能影响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晶格构造类型、晶体不同方向和形成环境刻划硬度测定法: 低~中倍物镜下,焦准预测矿物,右手食、中拇指握针小和无名指支撑于载物台上,针与光片成30°~40°,向外刻划矿片测定次序:先用铜针,后用钢针。
低3.5 < 铜针< 中5.5 < 钢针< 高抗磨硬度测定法: 将预测与比较硬度矿物接触线置于视域中心,准焦后提升镜筒,亮线向低突起软矿物移动;下降镜筒,亮线向高突起的硬矿物移动,从而测得矿物相对硬度压入硬度测定: 显微硬度计方法浸蚀鉴定操作方法: 1)将光片在鹿皮上磨光2)中低倍镜下固定浸蚀矿片3)滴试剂4)静置1分钟,并观察反应结果,(反应剧烈者及早移出光片,用水冲洗;反应缓慢者静置1分钟)5)记录反应现象浸蚀现象: 发泡,变色,沉淀,显结构,熏污(污染)汗圈常用标准试剂硝酸盐酸氰化钾氯化铁氢氧化钾氯化汞双氧水(锰矿)王水AgNO3饱和溶液鉴别黄铜矿(变黑)与自然金(无反应)高铁氰化钾KFe(CN)6 25%溶液鉴别黝铜矿与砷黝铜矿使用结构浸蚀试剂KMnO4+H2SO4 用于闪锌矿浓HNO3用于辉铜矿浓HCl用于磁铁矿矿物系统鉴定的方法:首先据野外产状进行详细肉眼鉴定,然后镜下鉴定,利用矿相学方法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鉴定,从单偏光到正交偏光准确详细观察,测定并记录反射率、硬度等数据,与鉴定表对比得到矿物准确名称(必要时结合化学、光谱、X射线、电子探针等分析)工作中为了迅速、正确鉴定矿物,借助于金属矿物系统鉴定表矿物简易鉴定的方法:利用常见矿物简易鉴定特征,进行矿物鉴定。
熟练掌握具有特殊特征的常见矿物的独特性质,自如运用、快速准确确定矿物名称;对比区分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的常见矿物,有比较地认识它们的异同点,熟练掌握其特点,易于快速准确鉴别一.名词解释1. 反射率:指在矿相显微镜下垂直入射光经矿物光面反射后的反射光强(Ir)与原入射光(Ii)的比率(R)。
2. 反射色:指矿物光片在矿相显微镜直射光下所显示的颜色。
3. 双反射:是在单偏光下看到的一种光学现象,当转动物台改变矿物的方位时,有一些矿物的切面可观察到亮度的变化,即为矿物的双反射,若转动物台观察到矿物反射色有变化时,即为该矿物的反射多色性。
4. 均质性:均质矿物对垂直入射平面偏光没有方向性的影响,对入射平面偏光的反射光仍保持原偏振方向不变,故经上偏光镜显示消光,而转动物台也不发生亮度和颜色的变化,矿物的这种光学性质称为均质性。
5. 非均质性:非均质矿物对垂直入射平面偏光具有方向性影响,除消光位外的其他任何方位对入射平面偏光均改变原振动方向,故经过上偏光镜后显示一定的亮度和颜色,并且转动物台改变矿物方位,发生亮度和颜色的变化,矿物的这种光学性质称为非均质性。
6. 内反射:白光射向矿物光片表面除反射光外,一部分光线折射投入矿物内部,当遇到矿物内部的解离,裂隙,空洞,晶粒界面,包裹物等不同介质分界面时,光线会被反射出来或散射开,这就是矿物的内反射作用。
7. 内反射色:矿物内反射发生色散而显示的颜色,是矿物的体色。
8.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的能力即为矿物的硬度。
9. 矿石结构: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或矿物颗粒与矿物集合体的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0. 矿物构造:是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1. 矿化期:也称成矿期,是指一个较长的成矿作用过程。
12. 矿物嵌布特征:指该矿物的嵌布粒度和嵌布均匀性。
13. 矿物生成顺序:同一矿化阶段内能形成一组矿物,这些矿物不是都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各种矿物形成的时间关系称为矿物的生成顺序。
14. 单体解离度:某种矿物解离为单体的程度称为该矿物的单体解离度。
15. 矿物的综合鉴定:全面利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产出状态三大方面的鉴定特征综合鉴定矿物的方法。
16. 矿相学:是以矿石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主要用矿相显微镜等手段研究金属矿石的矿物成分,组够特征以及它们在时间上发育和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
偏光色: 非均质不透明矿物在严格正交偏光镜下处于45位置白光中出现的颜色二、改错1.一般来说,反射率越高的矿物,内反射越低。
(×)反射率>40%,无内反射。
2.光波进入矿物逐渐衰减的现象叫做折射率。
(×)叫做反射率。
3.矿物在浸油中的反射率高于空气中的反射率。
(×)低。
4.内反射色就是矿物的透射色,称为表色。
(×)体色。
5.矿物的透明度与反光能力成正比。
(×)反比。
三、填空题。
1.反射率是鉴定金属矿物的重要光学数据。
2.用钢针和铜针来确定矿物的硬度,中硬度的矿物是指铜针划不动、钢针划得动的矿物。
3.组成矿石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矿物颗粒。
4.用来调节视域大小的光圈叫视域光圈。
5.四个标准矿物的反射率:黄铁矿:53%、方铅矿:43%、黝铜矿:31%、闪锌矿:17% 。
四、选择题。
1.孔雀石的内反射色为(C),辰砂的内反射色为(B)。
A、灰绿色B、朱红色C、翠绿色D、黄褐色E、黄绿色2.矿相学是以(E)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地质学科。
A、金属矿物B、非金属矿物C、矿石矿物D、脉石矿物E、矿石3.矿石中有用矿物占(B)称为块状。
A、90%B、85%C、70%D、65%六、问答题。
1.矿石中元素赋存状态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考查元素在赋存状态的方法,除了常规性的显微镜法、化学物相分析法、X射线研究法等方法以外,还采用电子探针分析、激光显微光谱分析和电渗析等分析方法。
2.矿相学的研究意义是什么?一、在帮助查明矿石形成条件和探讨矿床成因方面的意义:1.帮助判断成矿方式、成矿深度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2.帮助分析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过程;3.帮助评价深部矿石质量和矿床远景;4.帮助确定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