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教育原理》知识要点第一章第一节1. 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 P1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不论她是有计划的还是偶然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来自社会、家庭还是学校的、都是教育。
而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狭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2. 判断题;( P2 )在中国古代,小学教育没有统一系,入年龄也无统一规定,因此学前教育也就没有明确的年龄划分。
19 的葵卯学制规定蒙养院招收 3~~7 岁的幼儿,接受四年教育后,即 7 岁进入初等小学。
3. 广义和狭义的学前教育。
( P2 )一种认为从儿童出生一直到入小学这一段时期的教育为学前教育,被称为广义的学前教育。
另一种则为狭义的学前教育,专指 3~7 岁儿童的教育,以有别于 3 岁以前的乳婴儿教育。
4. 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P3 )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主要由父母或其它照看者在家庭中实施;二是:学前公共教育,主要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机构指派专人实施。
5. 家庭教育的概念:( P3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由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6. 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有以下特点。
( P3 ) (1.) 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
(2.) 家庭教育伴随终身。
(3.) 家庭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4. )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7. 与学期家庭教育相比较,托幼机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P4 ) 1. 群体性; 2. 计划性 3. 专业性。
8. 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P5~P7)( 一 )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二)、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三)、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四)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9. 历史上最早的公共教育机构。
( P6 )欧文在她的工厂区内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兴办学校,其中包括 18 开办的专门招收 1~6 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新学园”。
10. “儿童之家”是(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
( P7 )11. 幼儿教育机构由德国的福禄倍尔创设。
( P6 )12.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的特点。
(P7)1. 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2. 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3. 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4. 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3. 重视对外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
6. 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
7. 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8. 走向多元化。
第三节1. 学前教育的功能 P22 :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2. 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P23 :( 1. )客观性。
( 2. )多样性。
(3. )整合性。
(4. )方向性。
3. 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 P24 :( 1. )从承受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区分出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 2. )从作用的层次来分,能够区分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 3. )从作用的方向来划分,能够区分出学前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 4. )从作用表现形式来划分,能够区分为显性体功能和隐性功能。
4. 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P25~P27 (一 .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她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 .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第五节1.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P37~P39 ( 1. )发展的整体观。
(2.). 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3. )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4. )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5. )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经观。
2. 发展的概念。
P37 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3. 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概念。
P37~P38 内部因素是指幼儿自身条件中得自与遗传与胎内环境的先天特点和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
外部因素是指幼儿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 中国学前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P40~P42 ( 1. )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 2. )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 3. )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 4. )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5. )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5. 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体现在以下 2 点。
P43 ( 1. )教育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
( 2. )教育参与幼儿的发展,能够改进幼儿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不断引导幼儿的发展,实现新的发展可能性。
第二章1. 家庭的概念。
P46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 家庭教育的广义和狭义。
P46~P47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其它年长者)自觉的、有意识的按一定社会的要求,经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这个概念还有三个含义:一、是家庭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场所是家庭,受教育者是子女。
二、是指出了家庭教育的目的的要求和内容是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所制约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三、是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即是在家庭中经过家长和其它年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时间来进行。
3. 家庭教育的特点。
P47~P48 。
1. 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2.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3. 家庭教育的情感性。
4. 家庭教育的灵活性。
5. 家庭教育的渗透性。
4. 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P48~P52 。
1. 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 1. )胎儿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出生提供了保障。
( 2. )婴儿教育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2. 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 1. )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
( 2. )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 3. )有助于孩子养成顽强的意志。
3. 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 )有助于孩子发展水平的提高。
( 2. )有助于孩子职业取向的选择。
5. 托幼机构的概念。
P54 托幼机构是指社会为儿童所提供的公共的,集体托幼机构。
6. 托幼机构的任务。
P55 简单说 1. 为儿童服务 2. 为家长服务。
中国的托幼机构担负着双重任务。
一方面有教养儿童的任务,促进她们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福利的任务,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减轻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负担,使家长能全身心的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7. 什么是托幼机构教育的含义。
P55 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8. 托幼机构教育有以下特点: p55~p56 ( 1. )社会性( 2. )群体性( 3. )计划性( 4. )专业性。
9. 判断:托有机构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p56 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的准备阶段的托幼机构教育对整个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托幼机构教育是整个幼教过程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导向作用。
托幼机构教育在整个幼教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辐射作用;二是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10. 社区教育概念: p58 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区域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11. 多选:社区教育的特点: p58~p59 ( 1 )整体性( 2 )区域性( 3 )全面性( 4 )平等性( 5 )有效性。
12. 判断:社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p59 社区教育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13. 简答:社区学前教育的作用 p60~p61 ( 1 )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可提供全社区居民的素质;( 3 )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14. 简答: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p66~p68 ( 1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 3 )家长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首先,家长参与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其次,家长是教师做好的合作者。
15. 论述: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途径 p68~p72 ( 1 )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 2 )教师的日常工作:家庭访问;电话联系;随访;家园联系册( 3 )征集教育意见:家长信箱;意见咨询表( 4 )宣传工作:家园之窗;家园专栏;园刊。
16. 家庭和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P72~p76 ( 1 )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①帮助家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③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①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②参与幼儿园管理③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4)现阶段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1. 托幼机构教育的概念。
P90 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2. 幼儿教师的概念。
P91 幼儿教师是幼儿离开家庭进入托幼机构之后遇到的重要人物,在幼儿园的班级生活中担负着创设班级环境和组织班级生活的重要职责。
3. 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
P91~p92 ( 1 )社会性( 2 )群体性( 3 )计划性( 4 )专业性。
4. 托幼教育机构的原则。
P92~p94 ( 1 )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 2 )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原则( 3 )以游戏为基础活动的原则( 4 )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中的原则( 5 )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 6 )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5. 幼儿园班级与幼儿教师的作用。
P95~p96 幼儿园班级是托幼机构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幼儿在园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环境和场所;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教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