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1
微 波
分米波 厘米波 毫米波 亚毫米波
10-100 cm 1-10 cm 1-10 cm 0.1-1 mm
0.3-3GHz 3-30GHz 30-300GHz 300-3000GHz
特高频(UHF) 超高频(SHF) 极高频(EHF) 超级高频
第1章 绪 论
1.4 通信电子线路的主要内容
高频电子线路几乎都是由线性元件和非线性的 器件组成的。其中的非线性器件可以用线性等 效电路来表示,分析方法也可以用线性电路的 分析方法。 本课程的绝大部分电路都属于非线性电路,一 般都用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来分析。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简史
1887年,德国的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学 说。 1895年意大利的马克尼与俄罗斯的波波夫实现了无 线电通信,1901年又首次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通信 1904年,弗莱明发明电子二极管,标志着进入无 线 电电子学时代 。 1907年,美国德· 福雷斯特发明了电子三极管,是电 子技术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1948年,美国肖克利等人发明了晶体三极管,是电子 技术发展史上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第1章 绪 论
1.3 通信的传输媒质
1.3 通信的传输媒质
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 可分为有线 和无线信道. 有线信道:
明线 对称电缆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无线信道:
如海水,地球表面,自由空间等
1.5MHz以下的电磁波主要沿地表传播 , 称为 地波
1.5~30MHz的电磁波,主要靠天空中电离 层的折射和反射传播,称为天波
参考书
《高频电子线路》 张肃文 编 高等教育 出版社 《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 谢家奎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频电路原理分析》 杜武林等 编 西 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章节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谐振回路 高频小信号分析 高频功率放大器 高频振动器 频谱的线性搬移动 角度调制与解调 反馈控制电路 通信电路的应用和发展
高频电子线路
(通信电子线路)
采用的教材
《通信电子线路》 刘泉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 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一版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eodore S. Rappapot. Prentice Hall Inc. 1996.
第1章结束
电离层
30MHz以上的电磁波主要沿空间直线传播, 称为空间波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将不同频率的电磁 波人为 地划分若干频段或波段,列表如下:
波段名称 超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米波) 波段范围 10 000-100 000m 1000-10 000m 100-1 000m 10-100m 1-10m 频率范围 3-30kHz 30-300kHz 0.3-1.5MHz 1.5-30MHz 30-300MHz 频段名称 甚低频(VLF) 低频(LF) 中频(MF) 高频(HF) 甚高频(VHF)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简史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从利用电磁 波传输信息的无线电通信扩展到计算机 科学、宇航技术、自动控制以及其他各 学科领域的。
第1章 绪 论
1.2 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
从发明无线电开始,传输信息就是无线电技 术的首要任务。最基本的信息就是语言和文字。 音频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很慢,且衰减很快,不 能远距离传播。因而只能借助电来传播。
第1章 绪 论
1.2 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
因此,必须采用几百kHz以上的高频振荡信号作 为载体,将低频信号与高频信号调制,然后经天线发 射出去。接收端再对信号进行解调。调制以后,由于 传送的是高频振荡信号,天线的尺寸就可大大下降。 同时不同的发射台采用不同的高频振荡信号作为载波, 频谱上就互相区分开了。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
换能器 发送 设备 信道 接收 设备 换能器 受信者
信息源
噪声源
现代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系统
信息源 换能器 发送 设备 信道 接收 设备 换能器 受信者
噪声源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需要传送的原始信息 2.输入换能器 将发信者提供的非电量消息(如声音、景物等)变换为电信号 3.发送设备 发送设备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调制,二是放大。 4.信道 信道是连接发、收两端的信号通道,又称传输媒介。 5.接收设备 任务是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发送端相一致的基带信号 6.输出换能器 将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成原来形式的消息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简史
信息传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没有 通信,就没有人类社会。 从古代的烽火到近代的旗语,都是人们寻求快 速远距离通信的手段。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创造了莫尔斯码, 开创了通信的新纪元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的“电磁场 的动力理论”为无线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将语音信号转换为电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简史
20世纪60年代,中、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集成 电 路的不断涌现,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第三个重要 里 程碑。 1958年美国制成了第一块集成电路。 1967年研制成大规模集成(LSI)电路。 1978年研制成超大 规模集成(VLSI)电路,从 此电技术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简史
20世纪初首先解决了无线电报通信问题。接着又 解决了用无线电波传送语言和音乐的问题,从而开展 了无线电话通信和无线电广播。以后传输图象的问题 也解决了,出现了无线电传真和电视。 20世 纪30年代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 防空的需要,无线电定位技术迅速发展和雷达的出现, 带动了其他科学的兴起,如无线电天文学、无线电气 象学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宇航技术的发展又促 进了无 线电技术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第1章 绪 由天线理论可知,要将无线电信号有效地发射出 去,天线的尺寸必须和电信号的波长相当。 原始的非电量信息经转换的原始电信号一般是低频信 号,波长很长。 如音频频率为20Hz-20kHz,对应波长为15-15000km, 要制造如此巨大的天线是不现实的。即使有这样巨大 的天线,由于各发射台均为同一频段的低频信号,在 信道中会互相重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