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对“教育本义的理解”
什么是教育?智者对此的理解越来越趋同。
“真正的教育在于尊重儿童、倡导合作与个性发展”;“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这些哲人的自白,犹如黑暗中的一丝光照亮我们求索的心。
是的,学校为谁而存在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才会拥有真正的教育。
架设一座连接儿童终身发展的长桥,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均等的机会,带领儿童在实践中打造创造生活的钥匙,把学习变成儿童迷恋的游戏。
教育的本义就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张扬,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心灵里最柔软、最温馨的东西。
让教育者的出发点和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心灵里无意识行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在超的这一无意识的行为里,完全可以变成另一种无意识的行为,那就是自觉地把糖纸装在口袋里或者攥在手中,把它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去。
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需要教育者长期的坚守。
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如果以简单、粗暴、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教育者的目的,那么收获的也将是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的效果。
我认为,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学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当然这里面就包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每个人的成功来自于兴趣的培养,来自于自信心的培养,更是人的培养,其实这就是教育。
人最终的生存是靠特长立足在社会之列的。
所以,我们教育学生除了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为和谐教育。
二、我同意对“教育的素养”的阐述,以下是我对“教育的素养”和“成功教育”的理解和贯彻思路。
“素养必须通过教育培养,修养必须后天养成。
”教育的素养是通过教育获得的修养,它不同于素质。
包括人格,修养,文化,身心等多个方面。
和谐的教育,教育素养的教育,也就是让孩子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最能发展的、最可能成功的事业,找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并为之做好基本的准备,所干的事对大多数人有好处的教育。
鲁迅说:“对于儿童,一是理解,二是指导,三是解放,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不被淹没的力量。
”老舍对子女的要求很低,第一粗通文字,第二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第三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
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贯彻“先教人,后知识”的方针。
我要学生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面对生活,教会学学会生存。
性格决定命运,情商大于智商。
我总是把教学知识与做人联系在一起,更是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所以,我的思路:“先人,后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