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500字)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 (500字)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选材素材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时,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

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有储备丰富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多的花朵。

我想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选,撷取那些感受最多、感触最大、感悟最深的材料,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美味佳肴须用材料来烹饪,锦衣绣服须用材料来制作,亭台楼阁须用材料来筑造,同样,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构建。

作文需要材料,尤其是质地美好的材料。

有了质地美好的材料才可能拥有好质量的作文,因此材料必须经过遴选,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从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挑出作文所需的一则或几则材料。

一般来说,选材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一、选材的原则1.真实性。

所谓真实,就是要合乎实际,是客观存在的。

它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指,虽然材料是虚构的,但它来源于生活,能够解释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生活真实,就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是客观存在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事信而不诞”,说的正是此理。

材料要以真实为基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作文写的感情真挚动人,材料就要感人。

作文的材料真实不是指材料的原始再现,而是指经过提炼,比现实生活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更加集中。

比如事情的完整性、材料的理想性人物典型性等方面,要适当的进行加工。

我们可将几个人的事情加在一个人身上,几个人的品质加在一个人身上,来深化人物和主题。

真实可信,是写一切记叙文的基础,只有事真,才能情真。

编造的故事,虚假的人物,无论怎样写,总不自然,总会露出破绽,而且根本不可能动真情。

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传情表意、激情感慨之作。

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写出的文章胡编乱造。

千人一面的“新八股”。

究其原因:其一,生活内容单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其二,缺少真切而深刻的感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百般的家庭呵护使他们很难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其三,枯燥、呆板、毫无活力的作文指导使他们缺少兴趣,甚至于产生厌恶、惧怕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应鼓励学生多写见闻感受。

2.新颖性。

选材要新颖而生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有的时间,换个角度想问题,可以老材料出新意。

比如:“让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让座”写成“谢座”,使材料新颖了。

有一位中学生让座给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这位妇女教小孩“谢谢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达感激之情,到站了,这位妇女让孩子再次说“谢谢大哥哥”,“大哥哥再见”,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谢意。

作者从中感悟,做了一点“好事”,得到的回报是一谢再谢。

在选择材料时要做到新颖妥贴,避免陈旧乏味。

据说在宋代,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人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人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大人都不甚满意。

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画有崇山、清泉,还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

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这就把这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

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要选择最新颖的。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首先,要求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独具慧眼,有伯乐相马之才,并能迅速地判断、和表现;其次,我们一定要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给一些本来并不新鲜的材料赋予新的生命;第三,要做到材料新颖,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

要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

这些都不失为积累新颖材料的好途径。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思维活动过程。

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抛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构思,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

要避免作文选材“撞车”现象,很简单:当你拿起作文题来,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最好不要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

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3.典型性。

选材要典型有意义。

所谓的典型,就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能够起到以一带万之效。

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

写一个人,要能够说明某一类现象;写一件事情,要能够体现他人的一贯作风;写一句话,要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典型是指所选的材料有代表性,有意义。

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

典型可以是整个事件,当然也可以是典型的局部。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通过外貌描写刻画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第二次见她的时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最后一次见她的时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岁上下的人了,脸上削瘦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如此典型的脸部表情描写,入木三分,祥林嫂在封建社会中逐渐麻木的形象呼之欲出。

4.感动性。

在选材时,我们要首选“打动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亏他想得出来”的事件,是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只有先“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凡是考场上的满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选材的成功。

材料感染了阅卷老师。

5.时代性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信息、现象、问题充斥着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

而且,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

比如去年5.12汶川地震,牵动多少中国人的心,多少作家,多少学生,多少爱心人士纷纷在用自己的笔表达着殷殷祝福与无尽关怀。

我想,此题材下的作文,定能特别温暖人心,令人倍感亲切,受人亲睐。

二、选材的方法1.从熟悉处寻真。

在平时,大家头脑中一定储存了大量的资料,这些素材应该作为首选材料入文。

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得真切感人。

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才有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领悟,发掘其价值意义。

只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真实是文章的根本,好文章的材料对作者来说应该是最真切,最熟悉,最独特的。

2.从感悟点引发。

在作文时,审题之后会有所感悟,这时要紧紧抓住自己的感悟点,在记忆的仓库中搜寻;以这一点为契机,向四周辐射,就会打开思路,找到理想的材料。

在搜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向思维,而且要学会逆向思维,这样选择材料的路径就会开拓若干倍。

如在清明节这天,一位学生去扫墓,他被围绕在花圈旁欢蹦乱跳的孩子所吸引,并且感受到这些孩子正生活在幸福中。

于是他从这一点出发,联想到这正是先烈的心愿,由此取材构思,写出了新颖别致的好文章。

3.从动情处着手。

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

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该首先选择打动过自己,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材料,并且要注意围绕这一情感点向纵深开掘,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围绕“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使我感动得流泪”这一情感点,组织材料,构思成文的典范。

感动了自己,也就容易让别人动情,动情了,也就产生了共鸣。

4.从联想点开掘。

在选材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你的想象和联想,抓住这类材料,将它与联想材料进行巧妙组接,会写出内容丰富,思路开阔的好文章。

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荔枝蜜》,作者就是从蜜蜂的勤劳、无私,创造甜美的生活联想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农民的辛勤劳动??抓住联想点,深入开掘,这是选材的一大技巧。

5.从新颖中探索。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话道出了选材的一大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注意优先选择新颖别致的材料。

在取材时,遇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要尽量避开,以免落入俗套。

如果非选不可,也要尽量变换角度使用这些材料,或者用与之相对的材料衬托,以求出新。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方式,教师作前指导,定下写作思路,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创新。

多数学生虽然平时积累了不少素材。

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作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人云亦云、老一套,“旧事重提”。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写出鲜活的作文来。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引导学生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老师一布置作文,他们常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秽,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

因此,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习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爱”的?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

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比如:《有一种爱叫伤害》。

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