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分论葵花宝典(终极版)民法分论葵花宝典(本课程考题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四类。
其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只要求答要点即可,直来直去,不须做任何发挥;论述题主要考重点、核心概念,需要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无自己的观点会影响得分;案例分析考察知识运用能力,每问要分开回答,并需要回答分析理由。
说明:红色字体标明的为老师期末串讲的重点内容;蓝色字体为作业中试题;其余部分系根据老师提供的期末复习提纲整理而成。
经再次认真聆听语音答疑,老师说对占有、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不作过高要求。
)一、名词解释:1、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他性的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2、物权的客体:指被物权人直接支配的物。
3、物权的公示:是指物权享有与变动的可取信于民的外部表现形式。
4、物权的追及效力:指不管物权的标的物辗转落入何人之手,物权人均可凭借其享有的物权追回该物的效力。
5、所有权: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特定物全面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属于他的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6、所有权保留:是指在买卖合同中,买受人虽占有、使用标的物,但在买受人交付全部价金前,出卖人仍保留标的物所有权,待买受人将全部价金交付出卖人后,再将所有权移转给买受人的制度。
7、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的总称。
8、专有所有权:是业主对专有部分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它与一般的单独所有权并无本质差异。
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专有所有权是占据主导性的权利。
9、共有所有权:是业主按照法律或者管理规约的约定,对建筑物的共有部分享有的所有权。
10、共同管理权:是指业主基于对同一建筑物的使用,作为管理团队的成员享有的权利。
11、征收:征收是国家以行政权力取得他人财产的行为。
12、相邻关系:是指相邻各方在对各自所有或使用的不动产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互间依法应当给予对方方便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3、不可量物质侵入:指煤气、热气、臭气、蒸汽等气体、煤烟、碎屑等固体、噪音和其他类似物质的侵入。
16、质权:是指为了担保债权的实现,债务人或第三人移转特定动产的占有于债权人,在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就该移转占有的特定动产予以拍卖、变卖或折价并就拍卖、变卖或折价后的价金优先受偿的一种担保方式。
17、占有:指占有人对物有管领力的事实,即占有人对于物事实上的实际控制与支配。
18、占有的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既存的占有为根据而取得的占有。
如无主物的先占。
遗失物的拾得。
抢夺物的占有。
19、占有的继受取得:是指基于他人的占有而取得的占有。
主要有让与和继承。
20、占有的让与:是指占有人以法律行为将其占有物交付于他人,受让人因此而取得占有。
21、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了利益。
22、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23、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而实施侵权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24、特殊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是否指当事人基于与自己有关的行为、物件、事件或者其他特别原因致人损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者民事特别法的规定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25、侵权行为:是指当事人侵害他人人身或财产的现实行为或当事人的给他人人身或财产带来损害危险的行为。
26、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由于共同的过错致他人合法权益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
27、征用:是国家在有紧急需要的情况下,动用行政权力,强制使用单位、个人的财产,而不必征得所有人的同意。
28、专有所有权:是业主对专有部分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39、过错:是指当事人通过其实施的侵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故意和过失状态。
40、隐私权:是自然人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情事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
二、简答题:1、简述物权优先效力的表现。
(作业题)答:第一,物权之间的优先效力。
指同一标的物上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相互冲突的物权时,先成立的物权优先于后成立的物权。
第二,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是指同一标的物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无论物权成立于债权之前或之后,它均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物权优先于债权并不是绝对的,如买卖不破租赁。
2、物权的特征:答:(一)支配性;物权人处分标的物无须其他人的同意或介入。
(二)排他性;指物权人对其物的支配是可以完全排除他人干涉的。
(三)利益性;物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它体现为一定的利益。
(四)目的性。
3、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答:(一)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具体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之。
(二)公示公信原则:物权的公示:是指物权享有与变动的可取信于民的外部表现形式。
物权公示的方法因物权的标的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而有所不同:动产物权以占有和占有之移转(交付)为动产物权享有与变更的公示方法。
不动产物权以登记和登记之变更为不动产物权享有与变更的公示方法。
物权的公信,指物权的存在既然以登记或占有为其表征,则信赖此表征而有所作为者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一物一权原则。
指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但并不是指一物之上不能设置多个物权。
4、物权请求权的种类。
答:(1)根据侵害人所为侵害行为的不同,可分为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与消除危险请求权;(2)根据物权请求权产生基础的不同,可分为基于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与基于他物权的物权请求权。
5、物权变动的类型和原因(了解)答:根据物权变动原因的不同,可以将物权变动区分为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其中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又可区分为基于单方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基于合同行为的物权变动、基于多方民事行为的物权变动以及基于决议行为的物权变动。
物权变动的原因有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是法律行为。
第二类是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
例如继承、公用征收等。
其中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是物权变动中最为常见的原因。
6、物权效力的内容答:物权的效力包括(一)优先效力,指物权有优先于债权以及其他物权的效力。
(二)物权请求权效力。
(三)排他效力,是指同一标的物上不得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或性质相互排斥的物权;(四)追及效力,是指不管物权的标的物辗转落于何人之手,物权人均可凭借其享有的物权追回该物的效力。
7、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答:1、矿藏、水流、海域;2、城市的土地和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3、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4、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5、无线电频谱资源;6、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7、国防资产;8、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铁路、公路、电力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
8、用益物权的种类:答:(1)国土土地使用权,是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依法对国有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2)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方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以耕作、养殖或者畜牧等农业生产为目的,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集体使用的土地进行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3)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依法享有的在宅基地上建设住宅的权利;(4)地役权:是指为使用自己土地的便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9、用益物权的特征:答:(一)、用益物权是一种他物权;(二):用益物权是限制物权;(三)、用益物权是一种以物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他物权;(四)、用益物权大多是一种独立物权;(五)、用益物权一般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实现条件;(六)、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主要为不动产。
10、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
答:二者同属于限制物权范畴,具有支配权、绝对权之性质。
但是也有区别:(一)对标的物进行支配的内容有所不同。
用益物权是以占有和利用标的物的实体为目的的权利;而担保物权不以取得对物的实体的利用为目的。
(二)用益物权是独立物权,担保物权是从属物权;(三)权利实现的时间不同。
用益物权的取得与实现同时;担保物权人权利的实现与权利的取得不能同时发生,二者之间有时间间隔。
(四)占有在权利行使中的地位不同。
用益物权的行使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担保物权的行使,除留置权、质权依其性质必须占有标的物外,其他担保物权均不以直接占有标的物为前提。
(五)标的物灭失后的法律后果不同。
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用益物权,无论因何种原因而灭失其标的物,都将使用益物权确定地、根本性地归于消灭,用益物权人不能要求所有人以其他物来替补。
(六)二者的客体范围不同。
用益物权的客体即标的只能为物,且大多为不动产,不包括权利。
而担保物权的客体不限于物,也可以包括权利。
11、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方式:答:包括出让与划拨两种方式。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一般应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没有条件,不能采用拍卖、招标方式的,可以采取协议的方式。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一般包括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等。
(三)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主要通过审批方式取得。
1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
答:土地承包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的承包两种,以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为主。
家庭承包中,承包方是发包土地的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其他方式的承包,是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
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本集体经济组织之外的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通过参加竞标、竞价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承包经营权,但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
13、地役权人的义务。
答:(1)维护设置的义务。
地役权人对电线、管道、道路,应当注意维修,以免供役地人因其设施损坏而受到损害。
(2)合理使用供役地的义务。
地役权人对供役地的使用应当选择损害最小的地点和方法进行。
(3)允许供役地所有人使用设置物的义务。
如供役地所有人欲使用设置物,在不妨碍地役权行使的限度内,地役权人应允许供役地所有人使用其设置物。
(4)支付费用的义务。
如设定地役权时约定是有偿的,地役权人应依约定支付费用。
(5)恢复原状的义务。
地役权消灭后,地役权人应返还土地并恢复原状。
14、简述相邻关系的种类。
答:(一)用水、排水关系。
(二)通行关系。
(三)邻地利用关系。
(四)通风、采光、日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