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深圳华大基因并购美国CG公司华大基因是我国一家受政府支持的、拥有民营背景的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既有科研与服务非盈利的性质,又是在国内外经营的盈利性公司。
华大基因1999年成立于北京,2007年将总部迁至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民营基因测序机构,2013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创业》评选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技术企业之一,曾先后参与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水稻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
华大基因公司在测序业务及下游产品开发上具备较强的实力,但在上游服务技术方而一直缺乏明显的优势。
为突破上游技术瓶颈,华大基因曾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相关研发,但效果始终不明显。
而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CG公司,因研发和提出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而闻名,以其拥有的“组合探针锚点结扎读取的关键性技术”最具代表性。
深圳华大基因公司旗下美国子公司Bet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于2013年3月完成对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下简称CG)的收购,标志着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首次全额并购美国上市企业,改变了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单向“被并购”的格局。
在所有以技术寻求或技术获取作为海外投资动因的成功案例中,此次并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与借鉴价值。
资料来源:刘新宇、郎丽华:我国深圳华大基因并购美国CG公司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7期。
1.试结合案例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及选择。
答案: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的两种形式:①绿地投资:建立新企业或扩建原有的企业规模。
②跨国并购:通过购买外国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迅速进入东道国。
收购较之创建有以下优点:(1)尽快获得海外生产据点;(2)尽早获得海外销售点并扩大商品销售;(3)迅速扩大产品种类及开拓新的经营领域;(4)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商标、技术及管理经验;(5)确保稳定的供货来源;(6)因收购方式除有“快”这个特点,还可被跨国公司用来作为资金外逃及躲避政治风险的手段。
由于收购方式有诸多优点,收购已成为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然而,创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种方式,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因为与创建相比,收购还有一些自身的缺点:(1)价值评估的困难。
由于不同国家采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又由于难以收集到关于国外市场的可靠信息,再加上对目标企业无形资产评价的困难,使得收购前评价被收购企业的复杂程度远甚于创建前对所需资本的估算。
(2)企业规模和选址上的问题。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创建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全球发展战略要求的地点及其生产规模,而采用收购方式往往难以找到一个规模和地点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目标企业。
(3)管理上的麻烦。
收购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麻烦。
现有企业被收购后,由于企业的整顿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剩余人员,对这些人员的安置和报酬较为棘手。
(4)失败率高。
由于被收购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不适合跨国公司的要求,或对被收购企业的产品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收购建立的子公司的失败率大大高于创建的子公司的失败率。
2.试分析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G投资动因:案例二:中铁建麦加项目的亏损麦加处于沙特阿拉伯国境内,终年高温少雨,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同时,麦加作为穆罕默德的出生地,是穆斯林信徒的朝圣之地,在宗教和社会文化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009年,中国铁建公司与沙特签订海外施工商业合同,修建由沙特麦加萨法到穆戈达莎的轻轨道路,中铁建负责设计、采购、施工、初始运营以及初期维护的全部工作,合同金额超过120亿美元。
该项目建成后总长度达到18.06公里,双线通车后预计将提供每小时7.2万人的运输能力,将成为沙特阿拉伯境内一条重要的人力交通运输通道。
在合同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变化,沙特方而提出新的施工要求,增加了工程的施工难度,延长了工期,从而导致中铁建成本的进一步上涨。
因此,在2010年具体施工过程中,工期和工程质量都远没有达到中铁建预计的水平,最终该项目延迟半年竣工并投入运营。
在中国商务部专家的鉴定下,认为由于沙特方而提出超过订立合同范畴的需求,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成本,才最终导致中铁建在该海外施工项目中遭受了40亿元人民币的亏损。
该海外项目的失败给公司的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铁建的股价也在亏损信息公布的当天大幅下滑,投资者信心受到较大影响。
最终为了减少亏损,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由中国铁建隶属的上级总公司出而予以接管,并给与适当的补贴,使得最终的亏损额降至15亿元人民币。
中铁建麦加项目是中国企业实施海外项目失利的典型案例,其中的很多风险因素都值得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认真研究。
资料来源:仲谋、郭周明:中国企业海外施工的项目风险识别——以中铁建麦加项目为例,《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5期。
1.请阐述国际投资风险的定义及种类。
答案:国际投资风险是指国际投资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客观上导致国际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值之间的差距或国际投资的经济损失。
具体可归结为如下几个基本类型:政治风险,即受东道国政府或其他政治组织的影响给投资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风险,即由于东道国经济环境、利率以及汇率等因素产生的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法律环境和法律制度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社会文化风险,主要是由不同的社会、文化习惯或者宗教信仰而产生的风险;自然风险,即由于东道国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力因素产生的风险;合同风险,指由于两企业之间商业合同的不完善之处引发的道德风险或者商业纠纷;技术风险,由于技术能力和设备使用不当而带来的损失和人员伤亡称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即在海外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者本人的失误或者管理方法不当产生的损失。
这些风险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海外施工项目的风险因素,需要企业予以识别和了解。
2.请结合案例阐述如何管理国际投资中面临的风险。
答案:(1)汇率风险管理。
针对跨国公司经营投资所在国的会计折算风险和汇兑风险。
跨国公司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①利用远期外汇市场,进行远期的本外币的外汇买卖或进行外币掉期交易,以避免会计折算风险。
②向外国银行贷款,用投资收益来偿付贷款,以避免由于货币冻结,资金兑换的限制。
③提前或推迟支付,以实现支付时间上的风险转移。
(2)利率风险管理。
由于利率在不同市场和不同币种中的变化对投资效果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易被人察觉的,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必须要分析多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规避利率风险。
(3)经营风险管理。
对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可采取以下风险管理策略规避风险:①跨国公司不但要注意国内企业政策的变化,更应该研究国际的政策走向。
②跨国公司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培训工作,塑造良好的公司文化。
③在防止营销渠道风险、保证资金回笼方面要做到:保证产品质量,避免质量事故,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应及时有效处理;对代理商的资金信用进行考察,核定及跟踪监督,保证资金能安全、按时回笼。
③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分散是跨国公司通过开展多种风险活动,或将高风险活动与低风险活动进行恰当组合,以便总体风险分散到各个项目的策略。
④风险回避策略主要针对竞争实力风险、价格风险等。
要认真分析参与竞争各方的优势和劣势,如产品质量、成本、市场占有率等,然后再根据对手的情况及预期目标提出公司的行动方案与战略。
其次,在分析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时,要注重加高行业壁垒,以减少竞争对手,抑制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环境。
(4)国家风险管理。
即正确评价投资经营的政治环境。
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最为敏感的是东道国政局是否稳定,这关系到能否在某国作长久而稳妥的投资。
因此,投资者在作投资计划前会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政治、政局是否稳定,战争、内乱是否会出现等问题。
因为政局不稳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从而会影响每个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案例三:中国是否还是海外资本青睐的投资地?就在国家发改委向奥迪、克莱斯勒以及12家日本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开出巨额“反垄断”罚单之时,商务部8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7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95%,这一金额也是自2012年7月以来达到最低值。
这一数据迅速触动了市场敏感的神经:调查是否在吓走海外投资者?对于这份令市场意外的数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1~7月,服务业利用外资仍然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制造业利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
在国内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FDI数据在个别月份有一些波动是正常的,不足以反映整体走势,更不能跟外资反垄断调查挂钩。
梳理统计数据可见,此前中国吸引外资以制造业为主,但目前制造业吸纳外资的比重已经下降至35.4%,而服务业的占比达到了55.8%。
制造业过往的大基数是目前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FDI的异动实则体现了中国吸纳外资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却是,制造业对FDI吸引力持续下降。
不仅仅出现在7月份,今年1~7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滑了14.26%。
目前制造业吸引外资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5.4%;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分别为40.8亿美元、25.9亿美元、18.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98%、12.33%、33.43%。
由于此前维持近300亿元左右的基础规模,因而制造业吸引投资的下滑连累整体FDI数据下滑。
在来自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经济放缓正取代劳动力成本上涨,成为企业未来在华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有这一感受的企业占比达到61%;而只有56%的企业认为人力成本攀升是发展重大挑战,低于去年63%的水平。
资料来源:谭志娟,《中国经营报》,2014年8月25日刊。
1.试简述跨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动因。
答案:(1)中国市场的魅力。
广阔的市场,潜在的、巨大的购买力。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12亿之众的购买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是,在某些行业中,中国的技术水平、制造水平等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潜在的需求还有待挖掘。
(2)来自中国投资环境的吸引。
中国软硬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
自1987年以来,中国吸引国外投资的软硬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在投资硬环境方面,以通信基础设施为例,目前已完成了通信技术网层次从人工网向自动网、从机电控制向程序控制、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三个历史性过渡。
在跨国公司更为重视的投资软环境方面,在涉外经贸投资活动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从1982年起,我国就先后同瑞典、德国、法国、新加坡等28个国家签订了相互鼓励,相互保护的投资协定,同30个国家签订了免除双重税协定,制定、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