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五礼、婚姻、埋葬PPT教学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五礼、婚姻、埋葬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 3、聘娶婚
聘娶婚,是指男子以财物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礼 记.曲礼》说:非受币,不交不亲。意思是说,没有“币”作为聘礼, 男方是不能与女方交亲的。聘礼这一关,皇帝也不能免,《汉宫仪》 载: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汉末,平帝娶王莽女为后,有司私自 给这小姑娘涨了价,奏请给黄金二万斤。给人的印象,皇家婚姻颇 象一桩大买卖,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2020/12/10
❖ 2、强权干涉婚
这一类婚姻形式的特点是,婚姻当事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 都是外部强力促成,自己无法反抗。当然了,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 促成的聘娶婚,当事人也无权自行改变,但这两类婚姻形式所遭遇 的外力,在程度上是不太一样的。强权干涉,是强力、暴力、权力、 控制力的合成,而聘娶婚,父母还可能照顾一下子女的意愿,而子 女至少在口头上允诺父母:但凭父母作主!2020/12/10源自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
❖ 1. 政治和亲婚
汉朝首创和亲外交,始作俑者是大流氓刘邦,以宗室长公主嫁匈奴单于。其 后是武帝刘彻,先后把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再其后是汉元帝, 搞了个“昭君出塞“。昭君这一出,从名义上来讲,相当于元帝把自己的女 人出让给少数民族兄弟,不象宗室女之外嫁,好歹是要替自己娘家说好话的, 而昭君就不一样了,在后夫面前替前夫说好话。不知是昭君这个角色不好当, 还是昭君漂亮得盖过所有外嫁公主了,或者是因了昭君的民间身份,总之, 昭君最得文史家青睐,还得民间舆论同情。
女娲的功劳可不小:其一,宇宙秩序的维持者。《淮南子》载:往古之时,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立,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其二,造人。《淮南子》云: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 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其三,婚姻礼制的始祖 母。女娲在民间社会有着崇高的地位,跟这一点有很大的关系。
2020/12/10
❖ 4. 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 的一个标志。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 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 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 “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 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2020/12/10
❖ 3. 抢亲婚
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班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 女子在古代,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 抢去。按现在的眼光看,抢亲肯定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可不能小看 这一抢,这一抢,抢出了文明,抢出了优生优育。看看自己内部人生出来的畸 形、弱智婴儿,再看看抢来的女子生出来的白胖孩子,古人终于悟出:男女同 姓,其生不蕃。直到如今,偏僻的乡下仍有同姓不婚的所谓族规。
中国传统文化
1
2020/12/10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五礼
2
2020/12/10
❖ 一、吉礼 ❖ 二、嘉礼 ❖ 三、宾礼 ❖ 四、凶礼 ❖ 五、军礼
2020/12/10
第二节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4
2020/12/10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 1.中国婚姻礼制源头的两大创始人
中国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女娲
2020/12/10
❖ 2、血缘婚。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伏羲、女娲传说。他们本是兄妹 俩个,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 个人。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这一神话在唐朝李冗 的<独异志>里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 在昆仑山(象所有的神话故事一样,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这个传说, 交待不出伏羲女娲是怎么来的),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 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 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2020/12/10
❖ 6. 一夫一妻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 具有了它的特殊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 妻制。这一点,在中国传统的父系社会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所 以,所谓的一夫一妻,在中国,只能叫一妻一夫,或者一夫多妻。
一夫一妻制确立后,父死子继的继承法确立,婚姻制度,遂成为一 切宗法制度的根源。
2020/12/10
❖ 4. 转房婚
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 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 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代人戏言,这叫肥 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 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 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 转让给本部落其它男子。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 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 血缘关系的人。
中国婚姻礼制的父亲-月下老人
2020/12/10
二、婚姻发展史
1、原始群婚阶段
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基本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作为他们 重要理论来源的摩尔根的影响。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 最古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交。中国学者一般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两性 关系应该带有刚从猿类脱胎过来的习惯,以小群体方式生活,无所谓婚姻家庭,有着 毫无节制的性交关系,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当然,所有这些观点都基于这 样一个前提-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人类是从猿转变过来的。
2020/12/10
❖ 5. 对偶婚
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 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 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 对偶婚过渡的倾向。对偶婚分两个阶段或两种方式,第一,望门居 制,据说大禹和涂山氏就是这样搞的;第二,居妇家制,《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易洛魁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