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表现形式【相对性状】: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显性性状】:F1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正交】:用性状A做母本【反交】:用性状A的相对性状a做母本(豌豆正、反交的结果总是相同的:F1只表现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目比例大致是3:1)(注:正反交的结果一般不同,因为受精卵核内的DNA虽然由父本和母本共同决定,但受精卵细胞质内的DNA是由母本决定的)【杂交】: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表现隐性性状的个体自交一定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右图为杂交与自交的遗传图解标准格式)遗传图解书写要点:①左侧要写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配子②亲本基因型上方和子代基因型下方要写表现型③亲本基因型左侧或右侧要写♂和♀(此图没有)④要写出所有配子的基因型⑤杂交符号为“”,自交符号为“”⑥若产生多种表现型的子代,应在表现型下方写上比例。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间的交配(如:Aa与aa交配)(F1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带有A,一种带有a。
两种配子数目相等,比例必为1:1)【人工去雄】:在花粉尚未成熟时将花瓣掰开,用镊子除去全部雄蕊【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如:A与a互为等位基因)【配子】:生殖细胞(每个配子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如:AB、Ab、aB、ab) (孟德尔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不适用于原核生物,因为原核生物不产生配子)【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aa)常考概念:稳定遗传——纯合子(不需显性)【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如:Aa)【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如:AABb、Aabb)(基因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母本,一个来自父本)【表现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基因型是Cc或CC的个体开紫花,基因型是cc的个体开白花)【分离定律】: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显性的相对性【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与显性亲本的表现完全一致(生物界中完全显性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特点:表现性直接反映基因型,F2的表现型比例与其基因型比例完全一致)【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得的F1个体同时表现出双亲的性状(两个基因间不存在显隐性关系,两者互不遮盖,各自发挥作用。
如:人的ABO血型中,IA与IB为共显性,但IA、IB对i为完全显性)经典例子:白牛和红牛交配,幼牛的毛若是粉褐色的,则为不完全显性;若既有红色的毛,又有白色的毛,则为共显性。
影响生物体表现型的因素:1、基因型(决定性因素)2、环境条件(分为生物体内在环境和外界环境)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显性性状的表现既是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是基因与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考判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共出现4种表现型,9(=3*3)种基因型)概率角度分析:黄圆出现的概率:3/4*3/4=9/16黄皱出现的概率:3/4*1/4=3/16绿圆出现的概率:1/4*3/4=3/16绿皱出现的概率:1/4*1/4=1/16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队等位基因形成配子时,每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两个事件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染色体行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数目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
【染色体】: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高度螺旋化和反复折叠,形成的线状或棒状的小体。
一条染色体只包含一条DNA。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生殖细胞的两倍,如人的体细胞有44+XX或XY条染色体,而生殖细胞有22+X或Y条染色体)【减数分裂】:有性生殖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成为成熟生殖细胞所经历的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
包含两次连续的分裂(减一、减二),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减一间期),因此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
细胞脱离细胞周期后开始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全过程(以精子的形成为例)图像辨析:1、看奇偶。
若为奇数条染色体,则为减二的某时。
2、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若没有,则为减二的某时。
易错点:四分体论“个”。
“一个四分体”即两条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性原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存在于生物体性腺中。
包括雄性的精原细胞与雌性的卵原细胞。
性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一般的体细胞相同。
经多次有丝分裂后,染色体复制,体积变大,成为初级生殖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若一种生物含2N 条染色体: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四个精细胞,其中有两种基因型,但可能产生2的N 次方种基因型。
精细胞经过形态变化形成精子。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卵细胞(较大),可能产生2的N次方种基因型。
三个第二极(较小)体都退化消失。
【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内精核与卵核融合,染色体数目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受精卵核中的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各一半。
受精卵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与母方相同。
减数分裂的意义: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以保持生物不同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和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2、减数分裂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对化境的适应和进化。
第三节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染色体组型】: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又称染色体核型。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两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
(主要有XY 型和ZW 型两种,ZW 型性别决定与XY 型性别决定相反。
ZZ :雌;ZW :雄。
)Y 染色体上的基因很少,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 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性反转:染色体不变。
【常染色体】: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
雌雄个体的常染色体是相同的。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的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伴X 隐:男性更容易患病。
(血友病、红绿色盲)伴X 显:女性更容易患病。
(抗维生素D 佝偻病)伴Y :所有患者都是男性(外耳道多毛症)若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R ,则理论上色盲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为R ²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一个DNA染色体DNA RNA蛋白质 组蛋白 非组蛋白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分子。
实验目的:研究DNA和蛋白质是否是遗传物质实验思路:S几乎都存在于蛋白质中,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便于单独观察其行为。
实验步骤:1、培养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细菌。
含35S的培养基+细菌→含35S的细菌含32P的培养基+细菌→含32P的细菌2、标记噬菌体用噬菌体分别侵染含35S和含32P的细菌,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被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
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3、混合。
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4、搅拌。
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保证离心效果。
5、离心,检测悬浮液和沉淀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以确定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沉淀是细胞,悬浮液是未进入细胞的物质。
实验结果:沉淀中含有32P,为含噬菌体DNA的细胞;悬浮液中含有35S,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没有进入。
实验结论:DNA为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
实验目的: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思路:光滑型(S)菌株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
粗糙性(R)型菌株不致病。
实验步骤:一、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死的S型菌+活的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致死→血液中含有活的S型菌死的S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患病活的R型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患病结论: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
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S型菌的DNA+活的R型菌→活的S型菌S型菌的蛋白质+活的R型菌→活的R型菌(不转化)S型菌的荚膜+活的R型菌→活的R型菌(不转化)结论:“转化因子是”DNA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DNA赋予了生物的遗传特性。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由一条RNA链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实验目的:证明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实验步骤:从病毒中提取RNA→用RNA感染烟草→烟草感染病毒从病毒中提取蛋白质→用蛋白质感染烟草→烟草不感染病毒用RNA酶处理RNA→用RNA感染烟草→烟草不感染病毒来自A病毒株系的RNA+来自B病毒株系的蛋白质→感染烟草→烟草感染A病毒实验结论:在只有RNA而没有D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基因】: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一段有功能的核酸,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 ,在RNA 病毒中是一段RNA.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DNA 分子是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脱氧核苷酸是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核酸种类有两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4:每种核酸有4中核苷酸每种核酸中各有4种碱基(ATCG 或AUCG )5:核酸中共有5种碱基(ATUCG )8:核酸中共有8种核苷酸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两条长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
两链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连,位于内侧。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由氢键连接。
A 与T 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 与G 通过三个氢键相连。
(所以CG 比AT 更稳定。
一条DNA 分子中CG 含量越多,此DNA 分子越稳定)【卡伽夫法则】:DNA 分子中,A 与T 数量相等,C 与G 数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