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性对角色混乱3.认知—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
A.探究法B.班级授课制C.发现法D.讨论法4.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6.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7.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8.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直觉思维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
A.学校B.心理咨询室C.医院D.课堂10.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心理测验B.会谈C.观察法D.自述法11.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B.练习C.演示法D.课堂问答12.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
A.外部行为B.心理变化C.目标活动D.操作技能1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14.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D.人际关系的影响15.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为( )。
A.心智技能B.表演技能C.写作技能D.操作技能16.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17.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18.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B.埃里克森C.桑代克D.华生19.于1994年受邀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发展成果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B.奥苏伯尔C.加涅D.布鲁纳20.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
A.情感B.意志C.性格D.气质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
共20分)1.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手段来查找困难的症结?( )A.智力测验B.阅读测验C.与此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D.心理辅导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
A.强化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C.消退D.惩罚E.分化与泛化3.结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鼓励原则B.动机原则C.结构原则D.程序原则E.强化原则4.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
A.刺激D.学习目标B.反应C.环境线索E.态度5.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
A.深度加工材料B.有效运用记忆术C.进行组块化编码D.适当过度学习E.合理进行复习6.交互式教学模式旨在教学生哪几种策略?( )A.总结B.提问C.析疑D.预测E.复习7.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A.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B.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C.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E.学习策略是元认知8.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A.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C.提供多种变化,促进知识的概括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9.问题解决的特点是( )。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唯一性E.固定性10.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具有哪些特征?(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监控能力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处于__________时期,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2.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从西方引进的,自__________年代后期起,教育心理学经过十年动乱重新复苏繁荣,自己编写的和翻译介绍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越来越多。
3.20世纪60年代初,由__________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改进。
4.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与态度的学习中。
5.学习汉语拼音后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影响,这属于学习的__________现象。
6.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______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另一种是强调对迁移的影响。
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智力和__________。
8.创造性的过程在思维的形式上表现为创造者的发散思维和___________完美而有机的结合。
9.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关键是__________。
10.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学习迁移2.定势3.并列结合学习4.复述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简述迁移的分类。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12分)试述奥苏伯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小学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为主)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C【解析】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3.C【解析】布鲁纳是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教学中主张采用发现法。
4.C【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5.D【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6.A【解析】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7.C【解析】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8.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9.A【解析】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10.B【解析】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11.B【解析】操练和练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
这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12.B【解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13.D【解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14.D【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5.D【解析】题干是对操作技能的解释。
16.B【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精细加工策略。
17.A【解析】题干是对信度的名词解释。
18.B【解析】略。
19.D【解析】1994年布鲁纳接受美国教育研究会特邀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对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发展成果作了高度概括。
20.C【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二、多项选择题1.AB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际应用。
2.ABCD【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
3.BCDE【解析】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4.ABCDE【解析】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
5.ABCDE【解析】略。
6.ABCD【解析】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领会这样四种策略:(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7.ABCD【解析】A、B、C、D四选项均为学习策略的特征,E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
8.BCD【解析】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9.ABC【解析】问题解决的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10.ABCDE【解析】略。
三、填空题1.发展2.703.布鲁纳教材教法教学手段4.技能行为规范5.顺向负迁移6.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7.环境个性8.辐合思维(聚合思维)9.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10.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四、名词解释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五、简答题1.【答案要点】(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