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1.北京人哪一种古代人类属于直立人阶段B.山顶洞人 C.丁村人 D.金牛山人2.物种起源不属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A. 女娲造人B.上帝造人 D.亚当和夏娃7.下列鲁庄公不属于五霸之一。
A.齐桓公B.晋文公 D.楚庄王8.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实力最强的两家是儒家和墨家。
B.儒家和道家C.儒家和法家D.法家和道家9. 秦朝采用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A.老子 C.墨子 D.孔子10.在汉代以前,汉民族称作华夏。
11.“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B.汉文帝 D.汉武帝12.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
A.张鲁B.张修 D.于吉13.秦汉文化中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不包括《史记》A.马王堆帛画B.万里长城C.秦陵兵马俑14.印刷术不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A.《九章算术》B、造纸术的改进D.《神农本草经》15.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是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16.南朝皇帝中,最后被隋朝俘虏的皇帝是陈叔宝A.刘裕B.萧衍 D.萧统17.以思想领域为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是玄学。
A.尊奉宗教B.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18.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A.《齐民要术》B.《禹贡地域图》C.《缀术》19.建安年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B.《木兰诗》C.《悲愤诗》D.《七哀诗》20.到了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直接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B.秦C.汉D.魏晋南北朝21.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这是因为隋“得天下”是以外戚身份辅政篡权A.利用农民起义之时机 C.以武装政变方式夺取皇位D.利用土族和庶族地主的矛盾22.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是翻车、筒车2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24.负责官吏选拔的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是吏部25.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26.对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高僧是鉴真27.隋唐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造纸术发明A.雕版印刷B.火药发明 D.《唐本草》颁布28.下列有关北宋建立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A、赵匡胤以兵变方式夺取政权 B.都城东京是今河南洛阳C.采取“先北后南”战略进行统一战争D.北宋实现了全国大一统29.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
”“靖康耻”是指金军攻陷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C.金军攻占东京,渡过长江D.南宋与金议和,对金称臣30.沈括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主要依据是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A.沈括在天文学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C.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D.沈括是北宋最著名的科学家31.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最突出的影响是为以后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A.有利于中央政权统一管辖各族人民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有利于近代中国版图的形成32.元代,东方最大的商港是泉州33..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是在燕王朱棣时期A.明太祖时期B.建文帝时期 D.明成祖时期34.棉花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始于明朝35.明朝中后期,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葡萄牙人36.清康熙末年人口有二三千万,乾隆五十五年激增至3亿多,导致人口激增的直接原因是地丁银制度的推行37.清朝康熙帝在位发生了“三藩叛乱”,清政府经过8年战争,终于平定。
下列哪一个将领不属于“三藩”之列的是年羹尧38.我国现存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A.《永乐大典》B.《古今图书集成》 D.《天下郡国利病书》39.《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40.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色,其“萌新”主要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A.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B.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C.小说的蓬勃兴起二、双选题1.夏、商、西周三代的共同点有都是以原部落名称命名、统治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
2.两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可考证据的天文成就有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的记录、制定了《太初历》。
3.法家学派的主张有厚赏重刑,执法严厉。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共同特点有重视科举制度、善于用人纳谏。
5.先后派王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和亲的皇帝是汉元帝、唐太宗。
6.下列措施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太祖派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
7.唐朝两税法是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
8. 秦、隋、元三朝历史的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开创新制度被后世沿用。
9.南朝民歌的特点包含下列那两个特点清丽缠绵;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
三、判断题。
1.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不是甲骨文。
×2.《春秋》和《左传》里记载的国家的重大事情包括两项,即“戎”和“祀”。
“戎”即军事、战争,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手段;“祀”则是祭祀、礼法观念,也就是国家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3.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母系氏族社会要早于父系氏族社会。
×4.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5.秦始皇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只有负面的,如禁锢思想,愚化百姓。
×6.佛教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7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中国和西亚之间的最早交流的是西汉中期张骞凿通丝绸之路。
√8魏晋时期的五胡指的匈奴、鲜卑、羯、氐、羌。
√9.魏孝文帝推行的民族政策是推翻汉文化,推行鲜卑文化。
×10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之后,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转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11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改革以及军事行动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12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思想基础是法治思想。
×13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主要目的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14宋辽、宋金和议规定,两宋朝廷都要向辽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15元朝统治者,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造成了元朝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
√16邢台人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1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18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都是宫廷劳动管理部门。
×19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前后七次出使了西洋。
√20《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科学巨著√21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进入了原始社会。
中国进入原始社会的时期是大禹到启的阶段。
X23商人趁着夏朝的内乱,联合许多其他部落一起攻陷了夏朝。
√24分封制是早期国家统治时代的一种制度性的设计。
√25.春秋之前,中国社会王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也就是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
天子以居住都城为核心,通过分封诸侯的形式来统辖国家。
√26春秋时代,诸侯王的力量开始上升,周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27.宦官和外戚是中国历代王朝中依附强大的皇权而崛起的体制外权力群体。
√28依赖于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秦始皇用军事战争建立国家,但力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建设国家。
×29公元25年,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
√30.汉武帝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位比较雄才大略、有作为的君主,才能在长达50多年时间里保持汉朝的良性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八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1、以上史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唐太宗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中心问题:如何处理少数民族问题。
基本政策:①“治安中国”:只要中原封建王朝安定强大,少数民族就会服从管辖;②“绥之以德”:对少数民族要以德服人,采取开明政策。
史实: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善用人纳谏,调整统治政策。
致使社会安定,经济逐步繁荣,国力渐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因此,周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愿意接受唐政府领导,如西突厥接受册封。
②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其旧地置都督府,由其首领颉利可汗任都督。
设安西都护府,由西突厥贵族任长官;黑水靺鞯在唐太宗时向唐纳贡,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加强汉藏关系。
2、你对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看法?不完全正确。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虽然用兵耗费巨资,但使西汉北部边疆得到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