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桥梁工程识图

道路桥梁工程识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1.明沟识读
与公路地面排水相同,城市道路采用明沟排水 在街道出入口、人行横道处增设一些盖板、涵管等 构造物。 明沟可设在路面的两边或一边,也可在车行道 的中间。明沟断面通常采用梯形,如下图7-27所示 可识读出明沟的结构形式、截面尺寸、边坡坡度和 组成部分所使用的材料等。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4.检查井识读
检查井又名窨井,是设在主干管上的一种井状 构造物。为了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疏通,管道系统上 必须设置检查井;同时检查井还起连接沟管作用, 检查井构造如下图7-33所示。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图7-33
检查井构造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5.锯齿形街沟识读
交替地改变缘石顶面线与平石(或路面)之间的高度 ,即交替地改变平石标高,在其低凹处设置雨水进 水口,并使进水口处的路面横坡放大,在两进水口 之间的分水点处的横坡减小,使行车道两旁平石的 纵坡度跟着进水口和分水点标高的变动而变动,这 样,街沟底路面边缘的纵断面就变成锯齿形,故称 为锯齿形街沟。 如下图7-34所示,可识读出锯齿形街沟设计图 中的纵向间距与纵坡、横向距离与横坡、截面尺寸 等。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图7-28
暗管排水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3.雨水口识读
雨水口的构造包括进水篦、井身和连接管三部 分,如下图7-29,可识读出进水口的结构形式、截 面尺寸和组成部分所使用的材料等。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a) 剖面图 图7-30
() 平面图 平式雨水口构造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3.雨水口识读
立式雨水口:雨水口设置在人行道上便于清捞 垃圾,在道路侧石处,设置带格栅的进水口,雨水 由格栅流入雨水口,立式雨水口构造如下图7-31所 示。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图7-31
立式雨水口构造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3.雨水口识读
联合式雨水口: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 均有雨水篦子,联合 式雨水口构造如右图 7-32所示。
图7-32
联合式雨水口构造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图7-34
锯齿形街沟示意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图7-27
明沟构造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2.暗管识读
由街沟、雨水口、连接支管、主干管、检查井 和出水口等部分组成的埋置在地下的排水系统称作 暗管系统。 道路上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面水依靠设计的道路 纵横坡度流向行车道两侧的街沟,然后顺街沟的纵 坡流入沿街沟设置的雨水口,由地下的与雨水口相 连的连接支管将雨水接入到主干管,再排入附近河 流或其他天然水体中去,如下图7-28所示暗管排水 图。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5.锯齿形街沟识读
地形平坦地区的城市道路,由于纵坡很小,积 聚的雨、雪水很难沿道路纵向排出,造成排水不畅 产生积水,既影响交通,又对路基路面的稳定性造 成危害。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纵坡平缓路段 的排水通畅,其中锯齿形街沟就是解决路面排水的 一种有效方法。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1990)规定 道路中线纵坡度小于0.3%时,可在道路两侧行车道 边缘 1~3m 宽度范围内设置锯齿形街沟。设计时, 保持缘石顶面线与道路中心线的纵坡设计线平行,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图7-29
雨水口(尺寸单位:cm)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7.5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
3.雨水口识读
根据进水篦布置的不同,雨水口可分为平式、 立式和联合式三种。 平式雨水口:雨水口的盖平铺在道路边沟上, 雨水沿边沟进入雨水口,平式雨水口构造如下图730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