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的中医辩证思维、临床常用分证、中医分证新说本病属中医学“肠蕈”、“盘积”、“肠毒”、“便血”、“下痢”、“肠僻”、“锁肛痔”等范畴。
中医认为,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根本,多因志失调,饮食内伤,忧思郁怒,致胃肠失和,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痰浊内聚,结于肠道,或酒食无度,嗜食膏粱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司,湿热内生,乘虚下注,搏结于肠,蕴毒日久,结成肿块。
早欺湿热蕴结为主要病理表现,后期以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气血亏损为主要表现。
治疗原则早期正气尚存时以清热利湿气活血、化瘀解毒、祛痰通结为主,后期正气虚衰时,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补肾,滋肾养肝,益气养血。
佐以行气散结,解毒止血(一)中药治疗中医肿瘤学在治疗方面的主要部分是辨证论治。
是针对有各种癌肿的各个不同的患,用中医理论对他们的整体情况和癌肿进行分析,推断其病因、病机,确定各个患者的辨证类型,定出治疗原则,用中药进行治疗。
不同的癌肿患者,可能采用相类似的中药治疗,而同一种癌肿患者,也可能采用不同,甚至相反的中药治疗,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一个特点。
大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脂肪摄食过高而纤维素类摄人过少,与古人所谓“肠风脏毒”的因理解是一致的、,对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针对这种病因病机。
饮食中的营养失平衡、包含着的化学致癌因子等,被认为是引起消化道癌肿的一种因素,而现代中医义认为和六淫有关。
两种理解也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对预防、治疗有帮助。
中医药既叮以调整机的免疫功能,调动机体的潜在抗肿瘤能力,1~且对肿瘤细胞办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
单纯治疗和中药配合手术及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结肠癌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优势,中医中药作为治疗结肠癌的第四大手段,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
中医的角度对大肠癌的治疗可改善症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放射治疗、化疗的副用,有的中药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龙葵等。
用药时可辨证、谦顾,加入清热解毒、活血攻坚、滋阴养血、除痰散结、调补脾胃等方面的药物。
病机中已经可以知道,得大肠癌的患者,正气虚是病之本,邪气外侵乃病之标,故而立方治病,不可见其表,现在中医对大肠癌症患者,主要的分型论治原则与选方用药。
一)寒毒痰瘀证病证表现.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和(或)便秘、里急后重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暗或瘀斑、苔白厚腻、脉沉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得温痛减、或喜温喜按、痛如针刺、或腹中闷痛、或腹中按压有肿块【治则与选方】散寒解毒、化瘀涤痰。
可选用附子粳米墓生化汤合方。
处方用药】附子Sg 半夏12g 甘草3g 大枣10枚粳米12g 当归24g 川芎9g 桃仁3g 干姜2g[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
每日1剂,分3次温服,|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脾虚甚者,加白术、苍术,以健脾醒脾,燥湿化痰:若腹痛明显者,加细辛、白芍,以温阳缓急止痛i若瘀血甚者,加五灵脂、蒲黄,以活血化瘀:若寒盛者,加肉、吴茱萸,以温中散寒:若里急后重者,加薤白、木香,以行气导滞等。
药物功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助阳化饮。
半夏燥湿化,降逆醒脾。
粳米补益脾胃。
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调经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桃仁破血逐瘀。
炮姜温经散寒止。
大枣、甘草,益气补中,顾护脾胃。
二)寒痰瘀郁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和(或)便秘、里急后重。
2.辨证要点情绪急躁、舌质暗或瘀斑、苔黄厚腻、脉涩z纤23.可能伴随的症状脘腹胀痛、或矢气得舒、或善叹息、或表情沉默、或痛如针刺、或夜间加重、或腹中按压有肿块。
【治则与选方】化瘀涤痰、行气解郁。
可选用附子粳:与四逆散合乃【处方用药】附子59 半夏129甘草3g 大枣IO枚粳12g 柴胡12g 枳实12g 白芍12g【服用方法】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4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寒甚者,加桂枝、吴茱萸,以温阳散寒止;若痰甚者,加天南星、苍术,以燥湿化痰:若瘀甚者,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气郁甚者,加青皮、陈皮,以爪姪、虻虫,[药物功效]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饮,降逆醒脾。
粳米补益脾胃。
….-柴胡疏肝解郁—相宜行气隆浊。
自芍敛阴柔肝缓急。
大枣、炙甘草,益气补中,顾护脾胃。
三)寒毒夹热证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和(或)佰秘、里急后重。
.辨证要点口淡不渴、舌质暗红、苔薄略黄、脉沉或迟,可能伴随的症状脘腹胀痛、或喜热恶凉、或手足心热、烦、或痛泻因凉加甚、或口腔溃疡、或腹中按压有肿块。
治则与选方) 温阳散寒、兼以清热。
可选用桂枝人参汤、子粳米汤与栀子豉汤合方。
[处方用药] 桂枝12g 炙甘草12g 白术9g ,人参9g于姜9g 附子Sg 半夏12g 大枣1 0枚粳米12g 梔子I5g淡豆豉l09服用方法】:-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利为1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
配伍技巧) 若寒甚者,加桂枝、吴茱萸,以温阳散寒;若痰甚者,加天南星、苍术,以燥湿化痰;若夹热甚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若腹痛甚者,加川棟子、延胡索:,以行气理血止痛;若夹热明显者,加黄连、黄芩,以清泻郁热等【药物功效】方中桂枝温中散寒,温阳益气。
人参补益目胃。
干姜温阳散寒,醒脾和胃。
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
温阳散寒,助阳化饮。
半夏燥湿化饮,降逆醒脾。
粳米补益脾胃。
梔子清宣郁热,泻火解毒。
淡豆豉透热外泄。
大枣、甘草,益气补中,顾护脾胃。
四)热毒痰瘀证证表现】1.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和(或)便秘、里急后重。
2.辨证要点口干口苦、舌质暗或瘀斑、苔黄厚腻、脉涩戈滑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心热、或肢体困重、或面色暗红、或痛如针刺、或夜间加重、或腹中按压有肿块。
【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化瘀涤痰。
可选用桃核承气汤-劣彦㈠豢处方用药】桃仁9g 大黄12g桂枝6g 炙甘草6g 芒硝6g 半夏晤竹茹6g 枳实6g 陈皮9g 茯苓Sg服用方法】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生姜3片;每日1,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10~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少腹疼痛者,加白芍、延胡索,以活血止;若心烦急躁者,加牡丹版知母,以清热除烦,凉血散瘀;;若心烦急躁者,加牡丹皮、知坶,以酒热陈灿,iH un散燎:子、生地黄,以清热泻火,血生津等。
【药物功效】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
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
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
芒硝软坚散结,善于消瘀。
半夏燥湿化痰,温胃降逆。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陈皮理气化痰,助半夏温胃化痰。
枳实理气化痰,彫竹茹清胆降逆。
茯苓益气僻脚利湿,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调理脾胃,和胃降逆。
甘草益气帅血,以助祛瘀,兼防攻伐太过振伤正气。
五)痰热瘀郁证(五)凌热5C.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和(或)便秘、里急后重。
2.辨证要点情绪急躁、舌质暗或红瘀斑、苔黄厚腻、!脉2.辨;3.可能伴随的症状表情沉默、或身热、或肢体困重、面色暗红、或痛如针刺、或夜间加重、或腹中按压有肿块、或病因情绪变化加重治则与选方】清热解毒、化瘀涤痰。
可选用桃核承气汤、四逆散与温胆汤合方【处方用药】桃仁9g 大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芒晤半夏6g 柴胡12g 白芍12g 竹茹6g 枳实6g 陈皮9g茯苓Sg[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煎药时加入生姜3片:大侵干结者,大黄煎煮15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程,需用药8~12个疗程。
配伍技巧】若痰甚者,加胆南星、瓜蒌仁,以清热化痰;热甚者,加梔子、黄连,以清热燥湿;若瘀甚者,加三棱/、热甚者,加梔子、黄连,以清热燥湿;若瘀甚看,加三校、等。
【药物功效】,方中桃仁活血化瘀,通利血脉。
桂枝通经散瘀,助桃仁破血祛瘀。
大黄荡涤实热,通下瘀热。
芒硝软坚融结,善于消瘀。
半夏燥湿化痰,温胃降逆。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柴胡疏肝理气解郁。
陈皮理气化痰,助半夏温胃化痰。
枳实理气化痰,助竹茹清胆降逆。
白芍柔肝缓急。
茯苓益气健利湿,杜绝痰生之源。
生姜调理脾胃,和胃降逆。
甘草益气帅血,以助祛瘀,兼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
六)阳虚湿热证六)阳虚1.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和(或)便秘、里急后重2.辨证要点畏寒怕冷、倦怠、舌质淡、苔黄厚腻、脉虚2.辨证3.可能伴随的症状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或汗出、部怕冷、或肛门灼热、或肢体困重、或腹中按压有肿块、司玲演加重。
治则与选方】温壮阳气、清热燥湿。
可选用桂枝人乏吴茱萸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处方用药】桂枝12g 炙甘草12g 白术9g 人爻参姜9g 吴茱萸24g 生姜18g 大枣1 2枚半夏12g 黄季1二5<./6》霍)q《[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40分钟;每日1剂,分3汐次温服,为》个疗程,需用药8~12个疗程【配伍技巧】若湿热甚者,加大黄连用量、黄柏,I,以清湿;若腹泻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止泻;若便者,加大黄、火麻仁,以通便润肠;若里急后重者,加薤白、陈皮、升麻,以理气导滞升阳等。
:[药物功效] 方中桂枝温中散寒,温阳益气。
人人参补益胃。
干姜温阳散寒,醒脾和胃。
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气血。
E吴茱萸散寒降逆,温肝以治头痛,暖胃以治呕吐。
生姜温中散寒,降逆和中,与吴茱萸相配伍,既增强吴茱萸温中彭散寒作用,又减弱吴茱萸之毒性。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降泻浊逆。
半夏醒脾和胃,燥湿和中。
大枣、甘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七).湿热下注证腹部阵痛,大便夹血,味臭秽,里急后重,肛1灼热,身热不扬或发热,恶心欲吐,胸闷不舒,小便淋漓涩盗痛或不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1病机:湿热内蕴,痹阻肠道。
法:清热祛湿,散结消积。
方药:清肠饮加减。
槐花、黄柏、苦参、黄芩、赤芍各lOg,地榆、白头翁各15g,败酱草、马齿苋、薏苡仁各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炙甘草6g。
加减:大便下血甚加三七粉3g(对服),炒蒲黄lOg,茜草10 9;胀、便秘加厚朴12g,芒硝6g(对服);口臭加蒲公英30g,连翘Sg,生石膏30g。
八)瘀毒阻结证腹块质硬,腹痛拒按,腹痛阵作,痛如锥刺刀,腹泻,泻下脓血,色紫黯,量多,里急后重,发热或烦热口渴,舌质紫茧贷瘀点、瘀斑,脉涩滞或细数c机:瘀毒内蕴,阻滞肠道。
法:清热散结,化瘀解毒。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尾12 g,红花、桃仁、赤芍、川芎lOg,生地黄15g,薏苡仁、半枝莲、藤梨根、败酱草、丹参各30g,b甲6g,乳香、没药各9g。
加减:疼痛剧烈加全蝎6g,土鳖虫6g,立梦硬者加山慈姑20g,牡蛎30g,浙贝母20g;便血加三七粉3g(对),或云南白药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