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及精品教材建设
•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工作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出版与服务单位
• 我们愿意与高校一起努力 为建设精品课程 建设、选用优秀教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衷心感谢 各位老师对高教社教材 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电子信息、电气信息类教材建设
“九五”期间出版了:
• 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45种
“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为:
• 立体化教材建设
(对品牌教材进行立体化配套、新教材的立体化设计)
• 专业系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通信工 程专业等系列教材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 学与技术、测控专业等正在建设中)
• 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建设)
组织立项研究
• 申请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的立项研究 • 高教社立项项目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 一直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建设 • 在1000种“面向21世纪教材”中,我社占有80%以
上
•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绝大部分由我社组织建设 • 有近千种教材获国家级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 • 引进了大批优秀的国外原版教材
• “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151门
•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 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从而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 与此同时,各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将同时展
开,从而全国将建成一个拥有几千门精品课程的
开放体系,使优秀教学资源得以推广。
何谓精品课程
首批精品课程评审中:
精品教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 “高等理工教学资源建设与服务行动计划” • 从教材的出版基地向教材研发基地、制作基地 和教学资源服务基地的重大转变
加强市场调研分析,从高等学校人才 培养和教学改革实际需要入手选题 以百门精品为龙头,组织立项研究推 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现代化精品化 运用教学资源库等平台,一体 集成设计、制作立体化教学包 开展精品课程教材的推广工作,建立 以教师培训为主体的市场推广新模式 完善高等理工教学资源网,建立以学 科网站为枢纽的全程教学服务新体系
• 音像教材和教学软件60余种 • 共有70余种教材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 秀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项国家和省 部级奖
• 向海外输出教材版权15种
“九五”期间出版了 • 教育部“九五”规划教材60种 • “九五”重点教材15种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31种
•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即计算机辅助
一个基础、两座大厦
“结构力学”改革思路 —— 面向能力培养
经典结构力学
经典方法的分析能力 (定量的手算)
定 性 结 构 力 学
求解器
程序结构力学
计算机建模分析能力 (定量的机算)
程 序 结 构 力 学
定性结构力学
定性分析和判断能力 (定性的脑算)
经典结构力学
序号 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2000.7 2001.3 2004.8 2004.1
• 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30种
“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为:
• 修订部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重点教材及其 他优秀教材,注意继承其特色,并进一步提高教材的教 学适用性。 积极跟踪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新编反映课程 整合、课程内容和体系变化较大的教材。 建设一批反映新专业目录颁布后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动化、工业设计等专业的主干课教材,以适应课程整合、 专业拓宽、多模式教材建设的需要。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出版体现新世纪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教材。
阶段成果名称
《结构力学教程》I,II 《程序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基本教程》 《结构力学网络课程》
成果形式
提示
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 纸制教辅 网络课程 助学型课件 电子教案 基本 完成 近期 完成 预计 完成 攻关 完成
2004.10 《结构力学学习指导书》
2004.12 《结构力学讨论、思考题集》 2005.7 《结构力学电子教案(中、英文)》
二、对精品教材的认识
教育部4号文件:
九、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 ——“鼓励使用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 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 “示范性:无论是课程体系、教材、软件等,都在全国高校中有较大的 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评清华大学“结构力学”课 程 “课程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注重课堂内外各个教学环节, 尤其是使用的孙桓教授主编的《机械原理》教材是同类课程中最先 (1961年)被选定为全国通用教材,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电 子教材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教材发行量大 (年发行量为2.5万册,约占全国机械类专业招生人数的50%)、水平高 (多次获奖),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需要而发展(已修订 六版),被同行公认为是代表我国机械原理学术与教学水平、经数十年 教学锤炼的精精品教材。” ——评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课 程
何谓精品
• 精品是一种意识,精品是一种精神,精品 是一种追求,精品是一种境界 —— 一种 “精益求精”的境界 • 精品更是一种责任
——摘自袁驷教授在清华大学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三、高等教育出版社全面配合国家 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 • • • 组织立项研究 协助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宣传、推广优质教学资源
• 音像教材和教学软件60余种 • 共有50余种教材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 秀教学成果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项国家和省 部级奖
• 向海外输出教材版权2种
“九五”期间出版了 • “九五”重点教材13种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6种 •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即计算机辅助
教学课件和试题库)20种
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 实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误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
申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去年申报和评审中的几个问题: • 教学录像 • 教学大纲 • 不多于3条的课程特色 • 推荐成熟的课程 今年的一些变化: • 教学录像 • 提供一至两份考试试卷及答案 • 提供学生评教的资料(指标体系和近2个学期评教结果)
2004.12 《程序结构力学电子教案(中、英文)》 电子教案 2005.7 2004.2 《网络题库及解题系统》 《掌上电脑的求解器》
基于Web的课件 课件 助学型课件 纸制教辅 基于Web的课件
11
12
2004.5
2005.6
《结构力学求解器》v2.0
《结构力学求解器使用技巧》
13
2005.12 《网络擂台赛区》
教学课件和试题库)25种
“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为:
• 1)新编适合新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需要的各门力学课 程及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
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系列教材;
• 2)修订一批基础比较好的优秀教材; • 3)构建最佳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成多
个立体化精品课程教学软件包;
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等课程
的教材; -工程力学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和相
关专著;
-土建类(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建 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和相关专著等。
到2003年底共出版
• 力学、土建类教学用书500余种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 1997年,高教社承担了原国家计委立项的“九五”国家重 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和应用 (简称96-750项目),重点对高等学校的理工类的一批基础 课程的CAI课件和试题库进行攻关。 • 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配合教育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 程建设工程”。 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 • 2002年开始启动资源库的建设,截至今年底数学、物理、 化学的教学资源库基本建成,电子信息与电气信息、机械、 力学土建资源库的建设全面启动
• “九五”重点教材21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7种 •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 试题库)10种 • 有35种教材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
优秀教材奖等奖项中获奖
“十五”承担了
•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0种电类教材的出版任 务
• 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20种 截至03年底,共有50种电子出版物,其中试题库5 个、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35种,另外有网络课 程10种
精品课程与
精品教材建设
高等工科分社:李慧
一、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
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课程建设工作 的通知》(教高[2003]1号)
•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 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 4)建设力学及土木工程资源库,为一体化集成设计立体 化教材提供支撑平台; • 5)建设研究生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教材建设; • 6)引进国外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最新教材。
• 引进教材
三、高等工科分社机械、材料、能 源动力类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材料、能源动力类教材包括: ——制图、机械基础、热工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教材 ——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 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
到2003年底共出版
• 文字教材已达160多种
• 五个一流: 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 示范性课程。重点建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七个方面: 一是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二是教学队伍建设、 三是教学内容建设、 四是要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是教材建设、 六是实验建设、 七是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