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校“建设特色学校、打造书香校园、提高学校办学效应”的活动,我班积极响应,为了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浓浓的书香洋溢整个班级,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活动计划: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应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形成课外阅读场。
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制定以下语文课外阅读计划。
1、张贴读书名言,让孩子们体会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聪明。
2、设立图书角。
通过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和学生自带,使图书角都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再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后供学生借阅。
每周可换书一次。
3、开展荐书活动。
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两本好书,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4、保障阅读时间。
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课作为阅读课。
每天早到的时间是美文诵读的时间,诵读古诗、美文、同步阅读。
每天中午定为自由读书读报活动时间,每天自觉看书30分钟。
5、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鼓励学生遇到生字时能“咬住不放”,勤查字典,不光要知道字音,还要了解字义,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
提倡学生在看书时养成摘录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每天摘录几个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并和家长交流5分钟。
6、进行阅读评比。
制作一份阅读评价表,请家长合作把学生一周来的阅读情况进行周评,于星期一早上交给老师进行批阅,并把每一位学生一周阅读情况展示在班级评价表中,以供互相学习,进取。
定期开展班级读书活动,组织朗诵、故事赛,每月评出一名“阅读之星”,颁发喜报。
7、提倡亲子阅读。
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能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
三、活动内容。
1、古诗文诵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我在班级里开展了竞赛机制,每学期开始,学生首先背诵学校下发的古诗,而后开始背诵《三字经》《唐诗宋词》《千字文》等古代经典。
2、课外阅读。
名著是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展现的是伟大的精神境界;能帮助人们抵抗丑恶、远离虚无、改造贫乏。
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的阅读而代代相传。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阅读《西游记》开始,慢慢地接触《红楼梦》《水浒》《鲁滨逊漂流记》等中外名著。
(2)时文阅读。
在提倡学生经典阅读的同时,必须安排一定量的时文阅读。
所谓时文是指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
阅读中的厚古薄今、重经典,轻时文,已经成为一种时弊。
现代儿童作家如杨红英、梅子涵、郑渊洁等人的作品,有的描写校园生活的儿童小说,有的是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幽默、轻松,深受孩子的青睐。
(3)科普阅读。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把握时代的科技进展,关注科普阅读是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的必然要求。
4、做好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课或语文实践课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指导。
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的前提下,指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或写下自己的感受。
每周进行展览评比,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
把优秀读书笔记在阅读长廊中展览。
5、保证阅读时间。
除了在阅读课以外,每天可以阅读至少半小时,可以把读书当成家庭作业中的一项。
6、勤练笔。
为配合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准备一个小练笔本,每周末写一篇练笔,内容不限,题材不限,只要是有感而发即可,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7、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展示的平台。
口头交流是一种直接、省时,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学习方式之一。
语文课开始时,可在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活动。
可以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说词语或讲故事的形式开展说话训练活动;还可以以作品赏析为主,即指名学生上台读他人或自己写的佳作。
“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们要求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学生在倾听的同时,也必须认真记下学到的好词佳句或学到的写作方法,或者是作品的主要内容等等;“学而不思则惘”,学生在赏析作品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向老师、向同学挑战。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还可以从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