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作业)-【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备作业)-【上好历史课】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A.元昊
B.赵匡胤
C.忽必烈
D.阿保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可知,这描述的是耶律阿保机。

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D符合题意。

元昊是党项族的,建立了西夏,A不符合题意。

赵匡胤建立北宋,不是契丹族的,B不符合题意。

忽必烈是蒙古族的,建立了元朝,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利用DNA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后,初步认为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后裔。

契丹,则个8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消失的王朝有可能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下列有关契丹族的介绍中不准确的是A.原居住在宁夏一带过游牧生活
B.统一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
C.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D.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不在宁夏一带,选项A表述不准确,但是符合题意;辽耶律阿保机在唐朝末年统一各部,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称帝,选项B正确;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选项C表述准确;国号契丹,定都上京,选项D表述准确。

故选:A。

3.西夏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园陵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这一文化遗址属于古代的
A.女真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

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汉族文化对西夏的影响很大,以下措施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仿照开封建造兴庆都城
②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③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
④用汉文铸造钱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党项建立西夏后,仿照开封建造兴庆都城,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故A符合题意。

西夏用西夏文字铸造钱币,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所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国(位于北宋的东北方)和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D项符合题意。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后形成南宋、西夏和金并立的局面。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澶渊之盟”是历史上哪两个朝代之间建立的盟约
A.北宋与辽B.南宋与金C.北宋与西夏D.南宋与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在北宋与辽的澶州之战中,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的宋朝大臣是
A.赵普B.寇准C.岳飞D.石守信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著名学者孙伟祥认为,“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不过是两个兄弟之间的纠纷,况且50万‘岁币’只是北宋两个县的收入,伤不了筋骨。

……不仅换来了近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品……”该学者认为澶渊之盟
①为宋朝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②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
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的负担
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宋辽之间的澶渊之战……不仅换来了近百年的边境和平,还打开了辽国的市场,向
辽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和商品……”可知,澶渊之盟为宋朝赢得了近百年和平的环境;打开了辽国市场,促进了宋辽经济的发展交流;加速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①②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③岁币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含③的ABD,故选C。

【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9.在探索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李明同学列出了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
B.北宋向西夏称臣
C.和议阻碍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D.都是北宋战败主动提出议和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撤军,宋给辽岁币。

和议使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宋夏之间的和议,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所以其中正确的是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 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A。

10.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了
A.澶渊之盟削弱了北宋的力量
B.辽的统治更加腐朽
C.北方畜牧业得到了发展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3)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小写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4)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2)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A:辽;B:北宋;C:西夏。

a.上京;b.东京(开封);c.兴庆府。

(4)措施: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解析】(1)依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和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后来改国号为辽。

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2)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回答,依据所学可知,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3)观察“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A是辽,都城在上京,B是北宋,都城是东京(开封),C是西夏,都城是兴庆府。

(4)由材料三“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可知,辽和西夏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再结合所学知识,辽和西夏积极学习汉人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封建化,也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