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成专题后面的练习一、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二、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1、创世神话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
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
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
2、始祖神话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
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
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
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话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
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
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5、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
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
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
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表现的源头,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殷周时代几百年的中国社会的风貌;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国家的政事与兴衰,婚丧嫁娶的礼乐制度,家庭与爱情的苦乐悲欢。
(一)《诗经》是描写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凡属恋爱生活中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歌里得到了表现,洋溢着真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感情。
比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关关睢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热恋着一位姑娘的主人公对爱情大胆追求,坦率表达,以致于为了她而“转辗反侧”,但他不因此而沉浸在苦闷之中,而是热烈追求,想象着总有一天把她迎娶过来,一起过和谐欢乐的夫妻生活。
再如《邶风》中的《静女》。
这首诗是写情人幽会的,先写男子赴约,而姑娘为了逗着玩荐,先故意把自已藏起来,急得男青年到处找她,后来姑娘终于露面,并向男青年赠送礼物,表示爱慕。
全诗充满了愉快与幽默的情趣。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描写了婚姻悲剧,如《卫风·邙》。
这类诗歌表现了古代的妇女命运的苦难,揭露了阶级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对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二)《诗经》是表现爱国思想与劳动生活的诗篇《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唱出了劳动人民对兵役和徭役制度的怨恨,但对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人民还是竭诚拥护,而且不怕牺牲,勇于参战,如《秦风·无衣》。
这首诗写出了秦俗强悍,先于勇力,乐于战斗,忘生轻死。
它是一首秦国抵御西戎部落侵扰的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的描写了战前士卒秣马厉兵的参战激情,表达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小戎》等。
《诗经》中还有一定数量的诗,表现劳动生活。
有的描写中年劳动的痛苦,有的描写桑间田垅的种采摘收,有的描写田园场圃的春织冬筑。
或痛或快,或欢或悲,无一不是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七月有》。
《诗经》中有些诗篇则直接描写劳动情景,情调大多欢快轻松,反映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
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桑者池池兮,行与子还兮。
行与子逝兮。
”这是一位采桑女子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劳作之后,呼唤同伴归家的歌唱,她们把繁忙的劳作当作件愉快的事,她们乐以劳累,乐在其中。
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欢愉之情。
(三)《诗经》是反对压迫,反对剥削的诗篇奴隶社会是建筑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他们是奴隶主的私有物,奴隶主不仅剥夺了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还强迫他们从事各种苦役。
《诗经》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这种悲苦与不幸。
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剥削与压迫,从来都不是逆来顺受,他们时时都在进行着反抗。
《诗经》中有些诗歌就反映出奴隶们的觉醒与反抗,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的尖锐矛盾,思想性很强。
如《魏风·伐檀》。
这些诗句写出了奴隶们渴望摆脱苦难生活,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是对奴隶制度的反抗,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抗议,也是奴隶们要求改变自己生存环境与命运的愤怒呼声。
2、《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所搜集的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各地民情风俗不同,声音语调也不尽相同,作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他们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因此,《诗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多种多样。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诗经》中的优秀作品,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感情,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唱出了诗人的心声。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如实写出了兵役制度,徭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
这首诗通过一位妻子盼望丈夫早归而不能而又无奈的真实的故事,表达出人民对徭役、兵役制度的强烈不满。
《诗经》由于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始前人曾称风、雅、颂、赋、比、兴为诗之“六义”。
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
“诗之用”谓之艺术表现手法。
宋代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用今天的语言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法,而是直截了当的铺陈叙事,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的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如《七月有》这首诗,诗人按季节与物候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叙述奴隶们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的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首诗就是用单纯的赋的手法来表现诗歌内容的。
比就是比喻与比拟。
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如《硕鼠》中把奴隶主剥削者比喻为贪得无厌的大老鼠,用大老鼠的盗粮自肥、坐享其成来比喻寄生阶级,既生动贴切,又揭露本质,还呈现出形象的丑恶。
这就是比的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的这种表现手法,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兴就是托物起兴,它虽然只是个起头,但它在诗中往往起到极其巧妙的作用,它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象征,寓意,烘托气氛,和谐押韵。
如《关睢》一首诗,以雌雄鸠鸟成双成对、相依相恋、相鸣相叫而引起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
《诗经》中的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我们引入诗的开阔意境之中。
(三)纯朴优美的语言《诗经》的语言是从劳动人民口头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诗的语言,它纯朴而富有表现力。
《诗经》全书使用了3000多个单字,构成十分丰富的词汇,这3000多个单字中具有许多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这些词语极其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
《诗经》中还用了许多的重言,双声,叠韵等词语,大大增强了音节的和谐与修辞的效果。
如《芣苡》中描写采桑女子摘野菜时的动作,就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极其细致地写出了采桑女先拾,后捋,再装而归的劳动过程,生动的描绘出采桑女轻快利索的劳动姿态。
《诗经》中的语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好多词语不经翻译就可以直接引用,如“泾渭分明”“万寿无疆”“兢兢业业”“不可救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这些词语我们今天可以直接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使文章多一份色彩,多一份亮丽。
(四)复迭的章法,四言句式及押韵的作用复迭是诗三百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种章法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它的好处在于好记,传习,唱和。
如《蒹葭》一首诗第一节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而在第二和第三节中,只把第一节中的“苍苍”改为“凄凄”“采采”,改“为霜”为“未晞”“未已”改“央”为“坻”“沚”,这些重章迭句使这首情歌柔情似水,境界漂渺,曲折迷离,令人遐思。
这种章法既加深印象,又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
《诗经》的基本格式为四言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帮助主题深化,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如《硕人》。
《诗经》中还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形成诗的格式的错落美。
《诗经》的大部分诗篇,音韵和谐自然,在没有韵书的2500年前,诗人能够顺口成韵,浑然天成,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