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溪山清夏图要》美学分析

《溪山清夏图要》美学分析


画家简介
• 盛懋出身画工之家,因此画工的 “熟”“巧”“浮”等习气出现在其画中也 是难免的。由于注重法度,故有时画得过熟 过巧,因此其画给人以“匠气”,而缺少了 一种韵味。盛懋画中的皴法,在董源、巨然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其画趋于“熟”,有 些接近明代的院体画。 • 盛懋的画用笔较尖硬,用墨不太柔和。盛懋 用笔有油滑圆熟之嫌,用墨略死,和“元四 家”平淡含蓄的笔法相比稍逊一筹。《园绘 宝鉴》评价盛懋的画:“精致有余,特过于 巧”。
主要画作及收藏价值
盛懋传世作品不多。 《秋林高士图》现藏于台湾故宫 博物馆; 《秋江待渡图》现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 《沧江横笛图》现藏于南京博物 院; 《溪山清夏图》现藏于台湾故宫 博物院; 《松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 院等等。
《三渔图扇》圆光镜心 • 以109.2万成交于北京保 利
《渔舟晚笛图》 以120万成交于香港 佳士得拍卖行
“专家”意见
• 展叶梅:群山掩映下的楼阁小巧温婉, 如江南温柔多情的女子,远景与近景层 次分明,再加上巍峨高山和缭绕云雾, 如多情豪迈的北方汉子。纵观全图,就 如温婉如水的女子依偎在强壮如山的男 子怀中,和谐、美好而又多情雄壮,给 人以刚柔同济的感觉。我深刻感受到画 家既胸怀大志而又隐含着对隐居美。用笔刚劲生辣, 用墨深浅苍润。画山石 以长麻皴加以渲染。笔 法以中锋为主,侧锋次 之,勾、皴、点、染并 用。树木用墨讲究,近 树仔细,远树概括。山 间草卉,点苔表现,亭 台楼阁笔笔清楚。山石 平坡,疏淡渐远,无不 精细勾绘。足见作者绘 画的深厚功力。
“专家”意见
谢谢观赏
第五小组制作
“专家”意见
• 马银连:重峦叠嶂,密树层林,小桥流水人家, 俨然桃源之景,那是世俗之外的一方净土。尘 俗的喧嚣被隔离在坚硬的石壁之外,图中人享 受这片刻的宁静,悠闲自在。而青山绿水是他 们心灵的依托,我愿做其中一员。 • 莫小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从中我看到一位老翁经历宦海浮沉的人生之后 回归自然,拥有乐山乐水乐人生的积极心态和 看淡世事的平和心境,故我体会到了淡雅平和、 宁静致远的优雅人生,从而找到了心灵归宿。
• 宋雅婷:云雾缭绕中,画中人或从石间穿 过,或一老翁悠悠向桥头走去,或在小亭 中品茶赋诗,怡然自得。云雾环绕于山间, 绵延的山脉如同巨龙纵横砍断,青松直立 于山间,苍劲有力,与云雾、江水交相呼 应,人在如此美好风光中,显得藐小而又 和谐。 • 李爱玲:浓云缭绕,青峰绵延,亭台楼阁, 零星几处的人儿谈天说地,犹如神来之境。 此情此景下,我无比感叹人之渺小,其悠 然的动作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透漏出天 人合一的和谐美好。
盛懋款《山水》 以105.8万成交于北京瀚 海
《溪山清夏图》
《溪山清夏图》是中国
元代画家盛懋的国画作 品。该画为竖轴,绢本 设色,纵204.5厘米, 横108.2厘米,中国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画面为远山近岭,集 中刻画自然景物。

近景突兀耸立,巨岩峭壁, 刚健雄浑。岩间被石上的树丛 疏密相间。远处云雾飘浮,山 巅稍加笔墨勾勒,淡墨渲染; 更远处还可看到浅淡层染的山 峰,层次清晰,极富立体感。 • 山间溪水奔流渐渐宽阔,远 处峡谷间楼台耸立,河水两岸 亭台遥遥相对。在对面的亭榭 里三人相对而坐,谈笑风生。 溪水中渔夫背鱼网涉水而过。 山林间主仆二人携琴顺山而下, 走向亭榭。河水里艄公撑船到 岸边,有主仆二人下船也走向 亭榭。可能是文人相约,弹琴 对诗饮酒畅谈,极富生活气息。
模拟拍卖会
兼论盛懋《溪山清夏图》
画家简介
• 盛懋,生卒年不详,元 代画家。字子昭,原籍 临安,居嘉善武塘镇。 父盛洪,善画,名臻工 巧。盛懋继承家常,山 水、人物、花鸟俱精。 以精湛的技艺称誉当世, 和吴镇的墨竹、岳彦高 的草书、章文茂的笔, 共被誉为“武塘四绝”。
画家简介
• 盛懋山水画多作丛山密林,表现四时 朝暮的江山胜景,也有描写清溪洲渚中 渔夫隐逸的生活。画风特点是结构严整, 笔墨清润,在浓郁浑厚的气韵中具有潇 洒隽逸的格调,洋溢着大自然的绚美。 因技艺高超,并深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 响,其作品颇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 元至正年间享有盛名,因此“四方以金 帛求子昭画者甚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