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研究 临《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姻

书法研究 临《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姻

书法 Shufa
书法研究
2013 年 9 月 4 日
星期三 第 69 期 (总第 2320 期) 电话: 022-23709529
鲁杨 版式: 本版策划: 魏胜利 编辑: 张弘强 E-mail: zgshb0607@
6
古代书论
凝神静 姻 每秉笔必在圆正, 气力纵横重轻, 四面停匀, 短长合度, 虑。当审字势, 八边具备; 疏密欹正。 忙则 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 最不可忙, 又不 可 瘦, 失势; 次不可缓, 缓 则骨痴 ; 瘦当 形 自然备体, 枯; 复不可肥, 肥即质浊。细详缓临, ) 此是最要妙处。 (唐 · 欧阳询 《传授诀》
临 《峄山碑》 Biblioteka 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阴秋子
“篆尚婉而通” 是篆书的美学法则, 线条 《峄山碑》 是 《秦峄山碑》 的简 称, 因原碑 当时 建 的先后顺序。 在山东峄山而得名。此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 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临写 《峄山碑》 , 有人认为线条粗细匀称, 用笔似 到峄山, 为炫耀其文治武功, 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 刻的刻石。 《峄山碑》 原石已失, 也无原碑拓本传世, 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 其实这是误解, 是未能 “透过刀 锋看 笔锋 ” , 对小 现在流行的各种刻本均系后世摹刻,而公认以南唐 成, 《峄山碑》 解析 徐铉摹写的 “长安本” 为最好, 也就是 上海 书画 出版 篆笔法没有做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将 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 社 1986 年出版的 “篆隶本” 中的影印本。 滋润而不软沓、 流畅而不浮滑。可以说, 《峄 《峄山碑》 传为李斯所书。 李斯书法古雅妍妙, 为 的力量, 线条的墨迹应当是鲜活的、 跳荡的。既有力度 后世敬仰。 李斯小篆的出现, 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 山碑》 法和意味, 重视字在于 “写” 而非 “画” 。当然, 有些圆 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 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是依然存 奏变化, 临写此碑, 首重用笔, 妙在用锋。因为没有写出 在的, 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无疑, 像 《峄山碑》 这 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因此, 掌握 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 高质量的线条, 标准, 一篇而为 “天下式, 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 。理 正确的用笔方法至关重要。 那么, 临写此碑应当注意什么呢?众所周知, 小 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 一是直画, 二是弧画。但无论哪 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 篆的点画只有两种, 其写法都有 “起、 行、 收” 三个过程。 次。 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模仿、 易于按 一种点画, 所谓起, 即 “逆锋起笔” , 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 部就班地把握的, 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 它的尊严、 使其锋藏。对初学者而言, 起笔 “藏锋” 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而书写者的情 反方向入纸, 是一个难度较大又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它不 绪却必须收敛起来, 藏于幕后。 “皇 帝 仅关系到点画书写的力度,而且对点画之间的承接 《峄山碑》 碑文分两个部分。前一 部分为 诏” , 计 144 字, 刻于公元前 219 年。后一部分为 “二 呼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行, 即 “中锋行笔 ” , 它 要求在 行笔 时, 笔锋 世诏” (即 “皇帝曰” 之后) , 计 79 字, 刻于公元前 209 同时应充分利用笔毫的弹性, 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 “二世诏” 字显得略小一 始终处于线条的中间, 用 “提” 法抽掣 “杀纸” 而行。 当然, 在运笔的过程中并 些。 “按” 的成分, 以控制线 非就是一味地 “提” , 其中也有 一、 临写 《峄山碑》 应把握的几个关键 条的圆匀及水墨的掺入含量。同时,不让笔 墨“走 1.笔、 纸、 墨的选择与把握 , 还常常伴有连续的提、 按交替动作, 这种情况在 笔的选择: 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 偏” 应该注意的是, 书写弧画时最 狼毫, 日常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 少量也有绢帛 书写弧画时尤为明显。 等丝织品, 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 不必担 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来维护中锋,而应尽可能通过 这样 腕的旋动, 伴以微妙的提按来对锋芒加以驱动, 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另外, 在连续出现弧形的 纸的选择: 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 《峄山碑》 的 产生的线条更会富有弹性。 提按的幅度还可以加大, 但一定要注意交接 线条如绵里裹针, 细而挺劲, 质感较强, 因此, 在纸上 线条时, 自然, 不露圭角, 以保持线条的流畅。 表现出来的线条也应该是光洁通畅、 婉转温润的。 , 它是运笔至点画尽头时 太淡伤神, 太浓 易 所谓收, 即 “回锋收笔” 墨的选择: 以不浓不淡为好, , 并伴有轻微的 的一个技术动作, 通常为 “一驻即收” 燥。 收笔的 “回” 并非是为了 “反弹” 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 2.字形结构的把握 而是 “回头” 寻找 下 一 个 “落 《峄山碑》 的结字有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包围结 填 补 点画 尾 部 的 缺陷 , , 同时, 在回的瞬间将笔锋挺正, 以迎接下一个逆 构和独体字。结构因字立形, 字形长方, 有的略近于 点” 碑阴的字中宫稍 锋起笔。 正方乃至扁方。 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峄山碑》 切忌将每个 中有上收下放、 上放下收两 再就是 “笔势” 问题。临写 紧。 上下结构在 《峄山碑》 “形 ” 所 导致的 如 “莫” 字, 但在 《峄山碑》 必须考虑到 种。也有上中下结构, 中很 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 的重要作用。 如果把字比做人体, 四肢五官如同 少。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 (如 “臣” 字) 和全包围 (如 “势” 则 “势” 就是 “筋脉相 连” 。人一 旦有 了筋脉 相 “国” 字) 。独体字在 《峄山碑》 中比较多, 如 “立” “六” 点画, 就如道 就有了生气与活力; 一旦缺少筋脉相 连, “方” 等字, 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 在小篆中反而 连, 一看便是 “死” 的。 因此, 就 如 “在” 字。 具模特儿, 哪怕外观再美, 归入其他结构, “势” “形” 的作用远远无法与 抗衡, 有 总体上说, 《峄山碑》 碑阳及碑阴的字结字都十 书法艺术而言, 了 “势” , 字就灵气飞动; 没有 “势” , 字就板滞僵硬。 分工稳, 对称均衡。 “势” 呢? 关键 那么, 临写 《峄山碑》 怎样才能产生 3.用笔方法的把握 是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在熟练地掌握各 淤 笔顺 具体到书写每一个字时, 不要 处理好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字 种点画书写的基础上, 篆书的笔顺 将各个点画孤立地看待,而要将它们当作一个有机 的结构安排, 也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 应顺势使笔锋迅速 与其他书体基本相同, 如先横后竖、 先左后右、 先上 的整体。 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 只有 地找到下一个落点。 也就是说, 后下、 先外后里等。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 “逆锋起笔” , 而下一笔 的收笔又紧 接再下 一 掌握了书写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把握篆书的结体。 有 一笔的 环环相扣, 循环往复, 这样承上启下, 自然 些字就不一定非要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来写,为了 笔的起笔, 神气活现。 顾盼生情, 易于把握字的对称均衡,有的字往往会打破固有的 意气连贯, (主 笔) 主笔 定 二、 关于篆书创作与隶书结合问题 笔顺, 如 “来” 字, 可以先写中间一笔 , 如 先 写由 位后, 再写左右对称的 其他笔画; “夷” 字, 1.当代篆隶创作的审美取向 横画起笔的两个曲转之辅笔,然后写竖撇之类的主 当代篆隶创作进入了一个异变的时代,即篆书 一定 结合隶书笔意来进行书法创作。 这种现象的产生, 无 笔。总而言之, 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篆字, 创作思想的发扬光大。 要灵活处理, 笔画也不一定强求一致, 只要做到分布 疑是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广 “空” “夷” 等字。 将传统经典融会贯通, 均匀即可。例如 “来” “九” “鸟” 大书家认真分析和理解传统, 于 用笔 在用笔用墨、 结构造型、 章法布局以及书写材料等方 《峄山碑》 的起笔、 收笔 面, 充分张扬个性, 用笔是写好篆书的根本。 深入挖掘, 强化创作意识, 从而表 概括地说, 皆为藏锋, 即逆起裹锋、 末端回锋。行笔速度与力度 现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特点。 当代 不能偏离中轴 造 均匀, 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 (字 篆隶创作出现的异变现象主要反映在 篆隶 结合、 的中心轴线) 。 《峄山碑》 中有大量的弧线, 要注意弧 型奇特、 融入行草、 金石趣味、 碑简杂糅等五个方面。 调整笔锋, “篆隶不分家” 度的均衡、 平稳, 转折的地方慢行, 避免出 一是篆隶结合。即我们常说的 “篆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 中有隶, 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 现偏锋和破锋, 保持中锋用笔。 隶中有篆” 。 多使用中锋, 相接, 写完一线, 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 能用 力太 重, 在一起写, 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 多取圆势。书家们将 出现 “墨猪” ,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 注意 线条 在结体上也是方折的体势较少, 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 中, 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 仿佛回 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 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 虽然是篆隶杂糅, 有篆法又有隶意。 但是整 体上显得协调而美观。当代书家篆隶结合 最典型的代表是已故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 生,他在篆隶结合方面为当代书坛树立了 典范, 成为当代隶书变异创新的先驱。 二是造型奇特。 就传统的造型特点而 言, 篆书多取纵势, 隶书多为宽扁。 而当代 篆隶 创 作恰 好 倒 了 过 来 :篆 书 呈 横 扁 之 这 是当 代篆隶 创 势, 隶 书则 多 纵长 取 势, 但在用笔上 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 依然遵循着篆书以中锋为主、侧 锋为辅; 隶 书 则 保持 了 波 挑 、 波磔 特 征, 并根 据 字 形需要横纵结合,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体 势变化, 增强了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篆 书方面,比较突出的书家有河南的李强、 许雄志, 甘肃的林经文、 翟万益等。 在隶书 方面, 当代比较突出的书家有四川的何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