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0篇《瓦尔登湖》是一本由[美] 梭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9,文章吧精心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关于读这本书的人生阶段。
初生阶段,人性如火。
这时候很难看的下去。
关于那种出世般,万物坦然的态度,无法理会。
其实这是一大幸。
因为性未坚,这种无为的境界很容易消磨意志,而产生蝴蝶效应。
所以,暂时或永久放下,也不失为最佳选择。
接着,经历了磨炼、磨难,懂得了一些,脑海中会偶然出现一些思想,一些片段,它极尽符合此种意境,而偶然中,你遇到了这样一本书,奉若珍宝。
撇开所有的处世哲学,学习此道,但是最终会发现,它太单纯了,单纯的让人厌恶出现的哪怕一丝黑暗,而结果可能是一个个屈原。
最后的那一阶段。
所有的东西存在的基础是活着,也就是生命形式存在着。
无论何种道理或禅机,没有了人这种有灵魂的载体,都是梦幻泡影。
所以,这个阶段是真正的吸取各家精华,是真正的熔炼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它不同于弄虚作假,而是他已经有了不同的“自己”,他能适应任何的时间和空间,简单说,就是“圣人”。
所以呢,读与不读,都不是对错。
人人皆圣,人人看人皆圣。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追寻心中的世外桃源1845年,一个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的普通人,放弃了舒适的小镇生活,到人迹罕至的森林小木屋独自生活了3年。
他没有存款也没有接受救济,而仅仅靠自己种豆子、土豆和玉米来生存,偶尔去旁边的瓦尔登湖钓钓鱼开开荤,看似无衣无食、孤苦清冷的日子,却被他过的有滋有味,瓦尔登湖的荒野就是他的世外桃源。
作者并不是要我们依葫芦画瓢去过野人般的清贫生活,他只是以自己另类的离奇体验,来诉说自己如何寻找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19世纪40年代,美国建立已经超过60年;今天的中国成立也超过60年,这两个时代何其相似,那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必定有相似之处:崇尚奋斗、追逐财富、贪图物质、喜好享乐。
作者告诉我们,仅仅这样会很累,人需要“世外桃源”。
何谓“必需品”?作者亲身验证了,人的必需品其实很少很少:一套手工的衣服、一个自行搭建的小木屋、三张凳子、一把斧头、一个锅、一个碗、一个勺、几本书、一些种子、一把锄头,仅此而已。
人需要的少,为之付出的就少。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他自己所谓的“必需品”忙碌,这些挣来的必需品被挥霍、被盗窃、被虫咬或是静静的躺在那里自行消亡,原来发现“必需品”一点也不必需,一切忙碌皆是徒劳。
何谓有意义的“劳动”或“创造”?“世外桃源”在那里?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的荒野,为什么?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此处也好彼处也罢,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差异,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因为它只会存在你的心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能这样生活,不失为一种幸福终于读完了瓦尔登湖。
说“终于”,并不是因为瓦尔登湖不好看,而是散文风格的行文方式,总会让我看着看着就走神,尤其是在晚上一两点的时候。
不过,也正是这样散文风格的方式,却也经常让我看得着迷,忘记了时间。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而我只是匆匆和他打了个照面。
以后还会在读。
一定会的。
去年夏天就买了这本书,匆匆翻过几页,然后就将之打入了冷宫。
期间几次想要看看,但终究无功而返。
最近一次想要看它,是因为电影《死亡诗社》里,写在诗社”宝书”的扉页上的那段话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徐迟译)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
(王家湘译)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我们每天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能否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自豪的说,我来过,我生活过?《瓦尔登湖》读后感(四):孤独在湖面蒸腾孤独在湖面蒸腾——读《瓦尔登湖》有感绿灯亮起,四处一片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们的脚步不由地加快了,走起路来,像在追赶着什么,又像被什么追赶着,忘记了如何放慢,也忘记了如何停止……夜幕降临,整座城市被霓虹灯所笼罩,城市的心跳似乎比白天时更快了些,更为躁动,人们从人群中逃离又投入另一个人群中去,似乎在让自己忘记孤独,甚至不让那空中唯一的明月感到孤独。
孤独,似乎成了一种错误……梭罗面对这喧嚣躁动,选择独自隐居瓦尔登湖,在湖边建起小木屋,过着两年自耕自食的,简朴又亲近自然的生活。
这种生活看似孤独寂寞,无法忍受,但对于热爱自然万物,爱这永恒纯洁的瓦尔登湖的他而言,何尝不是最大的满足呢?“我常看到诗人在欣赏了农场最宝贵的部分以后就离开了,而乖戾的农夫却以为他只不过得到了几个野苹果。
”或许梭罗自己就是那诗人,他比农场主更了解这农场,他比其他人更了解这瓦尔登湖,他为这湖而生,也和这湖一般永恒。
梭罗所处的是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当时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大家都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劳碌,为的是获得更多的财富,对财富的追求似乎成了生活的唯一目的。
劳碌的人被生活人为的烦恼和过于沉重的劳作挤得满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空闲过真正的生活,如同冰冷的机器一般,机械地过着日子,在精神上却是一张白纸。
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里,他只需要刀、斧子、铲子、手推车、手推车以及几本享用的书,他自己耕种捕鱼,看着太阳升起落下,看着四季更替景色变化,如此简朴的生活,与城市中终日 * 人相比,贫穷却不卑微,甚至在精神上要富裕得多。
与他们相比,梭罗活得更像一个人,过的生活更像一个真正的生活。
“人的价值不在于皮肤,并不需要接触了才知道。
”在梭罗的眼中,社交生活频繁也平庸,平庸之处在于许多人为了社交而社交,频频见面的人却没有从他们身上获得新的益处,与他们缺少精神上的交流,每次的见面不过是在重新品尝自己这块发霉的奶酪。
现在处于大学生活的我们,各种社交活动参差不齐,与其为了扩张自己的人脉参加这些无味的社交活动,还不如让自己静下心来阅读,毕竟这茫茫人群中真正懂自己的又有多少呢?我们交朋友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
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即使他们远在万里也一样懂你,不理解自己的人即使近在咫尺,双腿做出任何努力也无法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梭罗即使一个人生活,但他有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有可以享用的书籍,有他所爱的大自然,过着自己所爱的生活,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的,“就像气球一样,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因为膨胀起来,此时便能感受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栗子成熟的季节,散步于无边的树林中与松鼠采集栗子,在冬季讲来临的时候,仰望那湖中嬉戏完在空中排成“人”字离开这片森林的大雁,在冰雪消融的春季,听湖底冰层融化爆裂的声音……瓦尔登湖时而变蓝时而变绿,蓝是最透明的蓝,绿是最纯净的绿,在梭罗眼中,世上最纯洁莫过于瓦尔登湖,纯洁,亦永恒的纯洁。
在这喧闹嘈杂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从那团成乱丝的人群中将自己抽出,从川流不息的街道上逃离,暂时放下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漫步往那静谧的湖边,就静静地坐着,感受湖的气息,享受湖的安抚。
即使途中下着淅沥小雨,淋着小雨与自己聊聊天,与湖聊聊天,又何妨呢?《瓦尔登湖》读后感(五):我的耕读生活(代书评)日子静好,即为境界。
我的耕读生活,尝试以躬耕与读书的方式,体验一种 * 式的芬芳与清脆。
于是,每至周一,便摇晃公交车,远离现代大都市的喧嚣、诱惑与胁迫,回到自己在远郊的菜青葱白柳暗花明的小天地。
刨地、松土、撒种、汲水、浇水;沁浸出额头的汗珠却在心头新生了一片自在欢喜的景明。
放下锄头,坐在小竹椅子,捧起书本,细读与沉思,间或望望逝者如斯的清水河的流水,还有水面映出翩翩白鹭倩影……我的耕读生活,不只为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而那自是脑力劳动体力化,体力劳动脑力化的锻炼作息。
我的耕读生活,不只为体验盘中餐禾下土的那份辛劳,而那自为人所自惜。
我的耕读生活,亦不为“朝为田舍郎,暮上天子堂”的锦绣富贵,而那自在锦绣之下自有秽浊的难言之隐。
我的耕读生活,具体到让秋天的太阳烤背,懒洋洋地为整个阴晦寒冬预先攒下些温暖与明亮。
具体到清点那一小块泥土上蔬菜的种类与棵数:计有14棵莴笋、6棵大青菜、4窝冬寒菜及点不过来的小白菜、菸须、豌豆尖和葫豆。
具体到仔细观察新翻出的泥土上的蚯蚓倦曲,蠕动有如褐色灵魂,心想这为谁的前世今生,如今竟然变得如此不堪?碰巧读到了明末清初哲人王夫之所谓的“六然四看”: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王夫之的格言虽为一种地道的中国人精神修围,却多半为主张入世的儒家个人伦理养成。
对待社会,犹似河道里相互碰撞不已鹅卵石一样的处世哲学。
其实在随波逐流中,绝难坚守洁身自好,所谓的外圆内方的处世方式,也难免碰碰的难为自己,而极易失守做人底线。
相比之下,生活在东晋晦暗乱世的隐哲陶渊明,才为坚守心远地自偏的出世道家。
他从本为“猛志逸四海”的入世,到猛然觉悟“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寻回“性本爱丘山”的自然人性,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田园生活,最后于纸墨砚笔上构建出桃花源,流芳千古。
在世界隐逸史上,还有一位不缺少的美国的散步者亨利?梭罗,他曾写下了《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部社会政治学名著。
认为:如果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应当有消极抵抗的权力。
之后,他借了一柄斧头,在1845年3月尾,走到瓦尔登湖畔,盖了一座小木屋,并于当年美国独立日住了进去。
他观察、倾听、感受、沉思、梦想;自觉逃避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在清涟清远的湖光山影间,于孤独寂寞间重新寻回自我。
……真的,耕读生活也为一种寂寞,但无须忍受,纯属自愿。
清风明月,花开花落。
自涤沉渣,开明心窍。
只有在寂寞清淡里,才能仰俯天地,倾听内心,悠悠缓缓地品匝咱中 * 文化。
xx-11-2识于成都北门天开居《瓦尔登湖》读后感(六):农夫山泉有点田标题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的画面,便拿来用了。
趁着中秋的小假期,加之很多计划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开展,于是空了不少时间,把《瓦尔登湖》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