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思辨类作文素材积累揭穿“诈捐”事件不能总等网友曝 (1)对筹款“炫富”应严惩不贷 (2)用舆论让曾轶可道歉,不如用真相让曾轶可服输 (2)曾轶可挟影响力维的是“私权”还是“特权” (3)曾轶可,法律容不得半点侵犯和侮辱 (5)曾轶可“维权”事件,批评的焦点不应模糊 (6)地铁同车不同温,体现精细化服务 (7)同车不同温细节显温情 (7)垃圾分类难以推行只因居民素质差? (8)揭穿“诈捐”事件不能总等网友曝2019年06月20日 08:32:13来源:中国青年报5月初,杭州市萧山区一女子替父在水滴筹发起20万元的筹款,称父亲被确诊胃癌,此后不少网友转发、捐款。
6月中旬,有人发现该女子在社交平台晒出买跑车、出国旅游、购买奢侈品等情况。
水滴筹展开全面调查。
目前筹款人已删除社交平台上的“炫富”内容,承诺将已提取的8547元善款退还。
(《北京青年报》6月18日)在网络众筹平台向社会发起求助,在常人看来,总该是穷尽自身各种手段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选项。
父亲生病,要给治,那是子女的赡养、扶助义务。
一边买跑车、出国游、购买奢侈品,一边却把自身应尽的义务转嫁给他人和社会,实在说不过去。
隐藏真实财产情况求助筹款,被发现了,大多只是以道歉、退款收场;而若不被发现呢?就像这次涉事女子要是不在社交平台“炫富”,很可能就真金白银落袋为安,揩了爱心人士的油。
民政部等机构颁布的《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个人求助,平台“应当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风险防范提示……真实性由信息发布个人负责。
”去年10月,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三家平台联合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要求求助人就病人患病情况及个人、家庭财务情况(主要为工资收入、房产、车辆、金融资产等信息)作说明。
病人病情及所需医疗费用,尚可由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材料,由平台方进行形式审查,可要切实审核求助人及其家庭的财务情况,平台却是无此能力的。
求助人在网络众筹平台发起求助,是基于特定事由:家人患病而担负不起医疗费;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予以捐款,也就是一种附义务赠与。
合同法规定:“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求助人义务之一,是证明病人确实患病;之二,就是说明真实财务状况,让渡财务信息隐私,以便平台进行切实调查审核。
当然,有人患病待治,刻不容缓,没必要等平台方的财务情况调查结束,才准启动筹款。
可以准许求助人发起求助后同步进行调查。
如果查出其涉嫌隐瞒真实情况,再追回善款不迟。
此外,有些人并非存心诈捐,虽然有房有车,但就是没有钱;也可由其作相应情况说明后,先行筹款,作为向爱心人士的借款;待腾出手来,变现相关资产后,再通过平台退还给爱心人士。
由求助人向平台出具财务查询委托书,再由平台做调查,貌似会加大平台运行成本。
但是,相比于一些人钻了网络筹款空子“诈捐”,相比于经网友曝光再退款的折腾,这种制度层面的查漏补缺,哪怕会加大平台运行成本,也是现实需要。
不能让一些诈捐事件的露馅,总是等着“网友曝”。
对筹款“炫富”应严惩不贷夏振彬2019年06月19日08:49 来源:广州日报又一场公益众筹引起广泛关注。
近日,杭州一女子称其父亲确诊胃癌,发起20万元筹款。
不少网友发现该女子曾在社交平台晒出买跑车、出国旅游、购买奢侈品等照片。
经网友举报后,众筹平台展开调查,目前筹款人已承诺将所筹善款如数奉还。
近年来,公益众筹争议不断。
众多“辣眼”案例此起彼伏,频频引来争端。
这些案例“剧情”相似,都是当事人寻求捐助,网友发现其“话说一半”,隐匿真实财产信息,然后道歉、退款,网友“作鸟兽散”。
应该说,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问题:什么人才有“资质”众筹?而这一问题,关系到一个关键词——公平。
从新闻不难看出,公众对于众筹的理解并不相同。
有人觉得不到山穷水尽,不能向他人伸手要钱;有人却觉得,为了保住现有的生活质量,可以脸皮厚一点。
那么,能否设置一个明确的门槛,比如达到什么样的“惨状”才能申请众筹?很难。
所以原则上说,每个人都有资格去申请,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获得社会帮助的平等机会。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息要真实,要透明,要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
只有这样,公众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才不至于有不信任甚至被愚弄之感。
而要做到这一点,一靠规则,对众筹者的信息公开义务进行再细化,对众筹平台的审核责任再明确;二靠技术,通过银行、社保、医保等信息联网,让众筹家庭的财产信息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此外,严惩也必不可少。
对于涉嫌欺诈、蒙骗者,要用好用足民事乃刑事手段,让筹款“炫富”式的案例少一点。
(夏振彬)用舆论让曾轶可道歉,不如用真相让曾轶可服输2019年06月19日 16:12:08来源:澎湃新闻网澎湃评论员西坡6月19日下午,曾轶可的微博道歉了——“我承认自己前两天言行失当,难以相信自己当时竟是如此情绪化。
在这里我向所有人致歉,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对当事警官当面说声对不起。
对于自己这一行为造成的影响,我愿以个人最大能力承担后果。
”短短几天,曾轶可在舆论场上的形象完成了大反转,从投诉维权的“受害者”变成了需要“承担后果”的“施害者”。
但是这桩风波显然还未结束。
一方面,许多批评者认为曾轶可迫于舆论压力才道歉,未必是真心的。
还有人继续呼吁法律对曾轶可严惩。
另一方面,事件的真相仍然不清晰,曾轶可的道歉也没有做事实层面的更正。
比如曾轶可之前的微博称,“机器显示通过,但该工作人员勒令摘帽子”“他不允许我退回去,把我叫进房间,开始录像教训”“一幅凶煞的嘴脸”等。
而北京边检发布的《情况通报》称,“(曾轶可)在进入自助查验通道后,民警提示其脱帽进行面向对比,曾某某不配合……民警依法对其进行人工复核,此时曾某某对民警爆粗口”。
曾轶可将民警说成“工作人员”固然不正确,“凶煞”之类描述也偏于情绪化,但是双方对事实经过的描述明显有偏差。
如果曾轶可所述属实,机器显示通过,但民警勒令摘帽子,那么民警此举是否合理合法是需要解释的。
当然,曾轶可的陈词不等于真相,所以需要基于证据的调查。
这起风波既然已经发酵成了公共事件,就不应该稀里糊涂开始,稀里糊涂结束。
曾轶可是一个艺人,也是一名公民。
她用情绪化的激烈语气在微博上维权,本意或许是想利用粉丝的力量“碾压”一名小小的“工作人员”,这种恃强凌弱的做法引发舆论反噬,可谓咎由自取。
但是公众情绪的满足不应该是事情的结束。
关心公众利益的人,都希望曾轶可是向真相低头,而不仅是向舆论低头。
假如曾轶可和其他演艺明星从这件事得出的教训只是关乎公关技巧,甚至得出“名人要低调,遇事别吭声”的结论,那显然是社会的损失。
明星也是公民,遇到不公也有维权的权利。
曾轶可示范了错误的维权方式,那么现在就有必要向公众解释清楚,何为正确的维权方式。
不妨把曾轶可机场风波当做一个标志性的案例。
正如当年高晓松酒驾之后拍了公益宣传片,假如曾轶可能够配合有关部门普及正当维权与恶意维权的区别,也算一种有意义的“承担后果”。
这就要求把事发经过进行还原,从“勒令摘帽子”到曾轶可事后发微博,把每个环节进行分解,辨明是是非非。
而最重要的证据无疑是冲突时的执法录像,曾轶可也提到了“开始录像教训”,若把视频公布出来,相信更能让曾轶可心服口服,而围观者也能得到更有益的启示。
曾轶可挟影响力维的是“私权”还是“特权”2019年06月20日 08:32:34来源:新京报评论6月17日,曾以一首《狮子座》成名的歌手曾轶可,在首都机场过自动查验通道时,与执法警察发生纠纷。
曾轶可将此事发布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并用九宫格图片曝光执法警察证件信息,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此事的关键细节还不够清楚。
曾轶可方面称,自己本来已经通过了自动查验,却被工作人员叫回来脱下帽子再查。
而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曾轶可在进入自助查验通道后,民警提示其脱帽进行面相比对,曾轶可不配合。
根据边检官方微博的通报,她“对民警爆粗口,两次近距离对民警拍照,干扰执法”。
综合相关信息,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第一个民警的态度至少有点不礼貌或者生硬,曾轶可的态度有些地方值得诟病。
利用影响力维权是曾轶可的权利目前,曾轶可已经删除了“指控”边检的微博,并新发一条微博表示道歉。
曾轶可发“曝光微博”的初衷,其实是想依靠自己的公共影响力进行维权。
尽管后来赶来的“领导”让曾轶可离开了,但曾轶可依然能够感觉到,在边检面前自己是弱者。
她也知道网络舆论的力量,想借助这种力量实现自己的诉求,或者只是简单发泄一下。
这种认识,某种意义上是值得肯定的。
过去十多年,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舆论的力量,在网上维权,这种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但和过往那些维权微博不同,曾轶可的维权,并没有带来一边倒的对边检的指责。
相反,有相当多的网友都对曾轶可提出了质疑。
人们指责她“挂素人”——利用自己的网络影响力攻击普通人。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根据相关法律,曾轶可有对执法过程进行拍照的权利,她在微博上控诉此事,并上传执法警察的证件,也是她享有的自由,并有一定的监督意味。
但部分网友并没有轻易站在她这边,也耐人寻味。
这类反转也表明,有些风向在变化——人们对公众人物包括明星的表达,有了更多超脱于“粉”或“无感”的判断。
明星因为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拥有自己的微博和公共发声平台,已经成为影响巨大的“个人媒体”。
对这种“个人媒体”的影响力,人们心怀警惕,不再简单相信发言者的一面之词。
边检执法者姓“公”,需要监督;作为明星的曾轶可有公共影响力,也需要监督。
本质上,对他们该有一体通用的监督尺度,这也需要公众对各方表达的传播声量,有更清晰的认知。
利用影响力维权是双刃剑利用影响力维权是曾轶可的权利,但能否正确行使权利,也会有舆论评判和基于事实判断的法律道德评析。
在此事中,舆论已内置了很多情绪,但至关重要的事情仍然是,具体冲突细节到底是怎样的。
是工作人员态度“冷漠”故意“刁难”,还是曾轶可确实边检不能过关?将这些细节公开,曾轶可的微博曝光如果是故意歪曲事实,那其实相当于有意刊发不实消息,她难免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真相”的另一面则是:在过边检通道的时候,曾轶可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公民,还是一个必须受到优待的“明星”?把自己的“遭遇”发到网上,这没什么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维权,也可以理解。
只不过,越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越应该对自己的影响力报以警惕和自省之心。
要知道,利用影响力维权也是双刃剑,在扩大所谓“维权”音量的同时,也会将可能存在的不实情况带到公众视线下,接受严苛打量。
若有故意歪曲或者随意利用网民情绪之举,在迈出这一步之时,代价可能就已被标注。
如果将此事比作一堂“课”,那其最大的主题就是维权的边界。
但判断维权是否逾矩的关键依据还是事实,这点也有待更充分的细节还原去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