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图书馆的任何资源,不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网络资源的的投入使用都要通过流通窗口来实施,作为学校图书馆流通窗口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它既然担负着传承的作用,也担负着宣传的作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的含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某社区、群体或个体所表达的,符合群体期望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旋律、节奏、和声、动作和器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其社区和群体中世代相传、与其社区和群体具有密切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由流变[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部分为民间音乐型,是广大民众在不同场合表达个人精神需求的艺术形式,是对各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对它的保护已经成为学术介的关注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检索等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归类与管理,以此提高检索的利用率,实现以统一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2]。
2 音乐院校图书馆参与非遗数字化的优势西安音乐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学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珍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源,在国内外都倡导大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无疑该馆做为音乐院校的图书馆,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定的优势。
从2009年起该校图书馆就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主要通过图书馆丰富的音乐类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针对教学科研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建《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来谈谈该馆是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参与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
2.1 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是该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艺术实践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图书馆工作以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知识信息为主。
该校图书馆历经60年的积累,收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主要包括音频、视频、乐谱、磁带、CD、采风和图片等形式。
2.2 人员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有着较高的要求,涉及的人员方方面面,不仅要技术的,而且要专业的,不仅要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的,而且要计算机领域、信息领域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2]。
该校图书馆目前人员配置有正高职4人,副高职5人,中职3人;其学历结构为:音乐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人,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10人,专科2人,人员队伍已形成以图书馆学、音乐学知识为主,英语、计算机知识为辅的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胜任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作为音乐专业院校图书馆,我们在利用本馆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依赖与参与非遗课题有关的专家学者。
例如该校著名鼓乐方面的专家冯亚兰、程天健等教授,图书馆通过数据库展示会的形式,邀请专家从专业角度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把关,并收集整理有关这些专家的论文资料来丰富数据库内容,同时利用本馆的专业人才和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直接参与选题《西安鼓乐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3 图书馆传承和保存的优势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申请非遗项目要承诺具体措施并加以保护,其中就有保存和传承两条措施,传承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和高校教育等途径,而图书馆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网页、数据库、讲座等形式来发挥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的作用,有利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和保护。
而保存,就是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去保存,图书馆又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保存文献典籍作为使命,千百年来矢志不渝。
图书馆在保存文献的完整程度是别的结构所不能比拟的[3]。
《西安鼓乐数据库》,就是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要求,利用数据库的形式,整合音乐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文苑集萃和乐谱资源等为一体的各种媒体数据库的形式,将完整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网络资源的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3 西安鼓乐知识的概述西安鼓乐是流行于西安及附近地区以鼓为主的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的民间器乐乐种,它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以至今日,仍然相当完整的保存着传统的曲目、曲谱、调式、乐器及演奏形式[4]。
对“西安鼓乐”的保护虽然从地方到政府,都在热议如何保护好西安鼓乐问题,但音乐类的非物质遗产的保存相对其他类的非物质遗产的保存要困难的多,要做好这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就要求各部门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去传承和保护。
在2011年选择创建了《西安鼓乐》数据库,数据库主要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形式来体现了“西安鼓乐”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
数据库的建立,可突出我校学术科研特色、发挥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教育基地。
4 《西安鼓乐数据库》的主要内容该数据库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汇集“西北名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单位与个人的各类文献资源整合而成的[5]。
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的。
该库目前所展示的西安鼓乐数字文献资源共分六大板块:简介、文苑集萃、音乐资源、专家学者、读者留言和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
本库的主要精华体现在其中的文苑集萃,专家学者和音乐资源三个板块来体现的。
①文苑集萃:主要收集了报纸、杂志等报到有关鼓乐方面的专题新闻报道内容、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鼓乐、西安鼓乐为题的学术论文和以西安鼓乐研究论文为主的学术著作。
②音乐资源:主要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的乐谱资源;有出版物和采风资料录音资料的音频资源;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的视频资源。
③专家学者:通过个人简介和学术成果的形式介绍了以该校冯亚兰、焦杰、程天健三位学者为主的鼓乐方面的专家和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的西安鼓乐传承人。
5 数据库目前运行情况西安鼓乐数据库在2013年3月通过验收结题,在投入教学科研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性,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负责《数据库》的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在不断续增添新项,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随时和流通窗口的老师沟通交流,及时查看流通窗口统计的读者需求信息和对数据库的建议和要求,这样在续添、修改和补充都是有理有据,使数据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加突出的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6 问题和改进措施该馆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也是在摸索和学习阶段,为向同行学习更多先进的建库经验,2013年12月特邀台湾师范大学黄均人教授来该校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交流学习,保存自己的优势,补充自己的不足;“西安鼓乐数据库”在投入使用前召开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新建数据库展示会,借鉴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和兄弟院校图书馆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专家们在对数据库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数据库的不足和改进措施,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完善补充指明了很好的方向。
6.1 数据库的检索不符合图书馆的检索规范“西安鼓乐数据库”在投入使用过程中,虽然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从图书馆文献检索途径来看,发现收集部分专家学者论文的出处、作者、备注等检索点来看,不符合图书馆的检索规范、资源的组织揭示和检索要求。
既然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图书馆的角度去自建数据库,那么检索点就要符合图书馆文献检索途径,为以后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统一的检索途径,及方便读者的检索学习,也方便保存和传承。
6.2 人员队伍的缺乏对于专业院校图书馆来说,人员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来看,在人员的配置上还需要调整,因为作为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该馆收藏有大量的原版乐谱文献资源,对这部分的数字资源整合,图书馆还缺乏这种既懂音乐专业又懂外文的专业人才。
由于人才的缺乏,对这部分原版乐谱的资源数字整合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在非议保护的工作中,避免对原版乐谱的资源整合存在遗漏现象,在以后的人员配备上要合理的引进既懂外文有懂专业的双向人才。
6.3 不够重视流通窗口传承作用的重要性图书馆的任何资源,不论是纸质资源还是网络资源的的投入使用都要通过流通窗口来实施,作为学校图书馆流通窗口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它既然担负着传承的作用,也担负着宣传的作用。
这就要求流通窗口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日常流通窗口的检索指导外,也要加强业务学习,随时了解和掌握图书馆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内容更新和动态状况。
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和传承有关的数据库,除了日常检索指导,也要随时掌握数据库更新动态,利用本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图书馆要不定期的给流通窗口的馆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流通馆员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1]周安平,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http:///p-256287513.html.[2]王鼎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综述》http:///feiwuzhi/zongshu/index.htm.[3]郑晓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河北大学.[4]西安鼓乐知识.http:///s/blog_693bc43c0100j7c3.html.[5]西安鼓乐数据库.http://218.195.11.251/changan/[DB/OL].201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