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浅部与腮腺区 - 人体解剖学

面浅部与腮腺区 - 人体解剖学

面浅部与腮腺区概述内容:本节讲述了面浅层与腮腺区的结构,其中包括面部皮肤特征;浅筋膜和颊脂体;面容肌的配布;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的行径、分布和搏动的触摸部位;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的行径和汇流范围;面静脉与翼丛和眼静脉的交通;面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面神经丛及其分支的分布;眶上、下神经,耳颞神经和颏神经的来源、行径和分布;腮腺筋膜的特征及其与咬肌筋膜的关系;腮腺的形态、位置;腮腺管的位置、形成和开口部位;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等。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二节文件夹中02-1文件)概述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面肌facial muscle 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肌,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面动脉facial artery 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颞浅动脉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眶上动脉supraorbitalartery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眶下动脉infraorbitalartery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前静脉anteriorfacial vein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面后静脉posteriorfacial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大部分纤维为运动性纤维,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为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传递味觉刺激。

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及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脑干后进入内耳门,经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先向前外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后方(在转折处有感觉性的膝神经节),再经前庭窗的上方弓形向下,出茎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为数支而终。

三叉神经trigeminalnerve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

运动纤维仅含于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腮腺parotid gland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

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长约3.5~5 cm,由腮腺前缘发出,距颧弓下缘约1 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浅面至该肌的前缘,继而以直角转向内方,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此处适对上颌第二磨牙。

由耳轮脚向鼻翼和口角连线中点作一连线,该线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

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的颊支、面横动、静脉。

副腮腺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管,其出现率约为20%。

腮腺咬肌筋膜massetericfascia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

腮腺床parotid bed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

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

面部浅层皮肤与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颊脂体adipose bodyof buccal面部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

面肌1.颅顶肌epicranius (图10-1)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 frontal belly;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occipital belly。

帽状腱膜galea 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图10-1)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3.口周围肌(图10-1)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两种。

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下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下或外等不同方向。

环形肌称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收缩时关闭口裂。

在面颊深部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粘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颅顶肌epicranius 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眼轮匝肌orbicularisoculi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口轮匝肌orbicularis 环形的口周围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

在面颊深部oris 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粘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面部浅层的血管与淋巴面部浅层的动脉1.面动脉facial artery(图10-2)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medial canthus,改名为内眦动脉 angular artery。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2.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图10-2)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颞浅动脉在上行过程中,先居于腮腺实质内,发出面横动脉在颧弓和腮腺管之间前行,分布于腮腺及咬肌表面,在颧弓上方发出颧眶动脉,布于眼轮匝肌周围。

由于颞浅动脉的位置浅而恒定,临床上常用来测压及压迫止血,在治疗颌面恶性肿廇时,还可经该动脉进行逆行插管,灌注化疗药物。

3.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 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4.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5.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部浅层的静脉(图10-2)1.面前静脉anterior facial vein 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 angular vein,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 common facial vein,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2.面后静脉posterior facial vein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3.眶上静脉、眶下静脉、颏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

面浅部的淋巴面浅部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

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和颏下淋巴结 submental lymph node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