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国家信息化进程与启示南京市信息中心陈铭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回眸30年,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中国信息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事业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0年信息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才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谋远虑;1991年,江泽民同志从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次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提并论,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新认识: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号召;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要求。

从这些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信息化前进步伐的韵律。

回眸信息化30年伟大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1993年以前)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报》亲笔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题词指明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这个题词连同他提出的其他有关我国信息化的论断和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986年2月20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25号文”正式批复,“七五”期间投资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1987年1月24日,国家信息中心正式成立,邓小平同志为国家信息中心亲笔题名,各省、市、县相继成立信息中心。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92年2月:为了推进在政府机关普及推广计算机的使用,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1992)25号文”发出《关于建设全国政府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

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提供了科学决策工具,而且有助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在该文件的指导下,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二)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1993年9月:美国率先提出让世界为之振奋的全球信息基础机构计划(GII),引得当时的日本、西欧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迅速跟进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信息化战略。

随后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构想以及美洲、欧洲、亚太等区域信息化合作方案也陆续付诸实施;1993年12月:国务院成立以邹家华副总理为主席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确定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启动金卡、金桥、金关等一系列重大信息化工程,“联席会议”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开始改变部门各自为政,正式拉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

1993年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信息化历程中标志性的年份。

1994年4月20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这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历史事件,从此国际社会承认中国已拥有全功能Internet。

1994年5月: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落户中国。

这是继全功能联入Internet 后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又一件大事。

CN域名是我国在Internet上的国家标识,域名服务器的管理权则意味着域名的管理权。

目前,我国CN域名从几个发展到1200多万个,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域名。

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战略任务。

1996年1月,国务院成立由副总理邹家华任组长,20多个部委领导组成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制订了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促进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联席会议”转变为“领导小组”,意味着我国信息化进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阶段,表明中央政府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决心和力度。

1997年4月18日至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圳召开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明确指出,由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工业化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使我国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会议全面部署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初步形成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全国的信息化工作逐步走上了既有组织、有计划,又遵循市场规律的发展轨道。

(三)推进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国务院重大机构改革方案,撤消邮电部、电子部和广电部,组建信息产业部,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产业部成立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非常设机构也不复存在,其下设的办公室并入信息产业部。

此次机构改革给我国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带来的巨大变化。

它使中央政府履行信息化管理职能的机构减少了,而专业管理部门权力更加集中。

同时,国家努力推动电信体制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

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公司,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

1999年12月23日:鉴于现有利益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信息产业部内设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很难履行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职能,根据国务院“关于恢复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批复,国务院再次成立了由副总理吴邦国任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更名为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继续顺利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2000年8月21日: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大会题词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中就信息化建设做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建议》还强调,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四)加速阶段(2000年10月至今)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25号文”颁布实施《全国政府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年)》。

提出了政府系统信息化总体目标:用三至五年时间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我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架,即: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业务网;国务院办公厅与各地区、各部门联接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源。

大力推进网络应用水平,使我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1年7月29日:为了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委,历时八年,共同研究提出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同时逐步建立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化等分指标体系。

信息产业部明确要求,今后凡是全国性信息化水平比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统一规定进行。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推进我国信息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9月7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并实施《信息产业“十五”规划纲要》,这是国家确立信息化重大战略后出台并实施的第一个产业规划。

2001年8月:中央重新组建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任组长,政治局常委胡锦涛、李岚清以及三位政治局委员任副组长,同时成立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1年12月25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推进国家信息化必须遵循的五条方针: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信息化;二是政府信息化建设要从中央政府抓起,进一步加快和完善“金关”、“金税”、“金卡”、“金盾”等工程的建设;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四是杜绝各种网络和系统的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五是集中力量抓住关系国家安全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推进产业发展。

会议强调,中国的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务必防止走弯路,要十分注意打好基础。

一是要加强法制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

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就政策规划、推广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2002年7月3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