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是严肃教育还是一场闹剧正文:你会愿意躺在棺材里体验死亡吗?这所高校这样做了茵茵毕业了发布时间:11-0819:11教育达人,优质原创作者你会愿意躺在棺材里体验死亡吗?这所高校这样做了人们都说,只有无限接近死亡,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似乎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每年都有不少人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生命还没有绽放就直接凋零。
怎么让现代的青年更加珍惜生命,似乎成了学校的一个难题。
有的学校让学生采用体验的方法,感知死亡。
有的学校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能够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最近,郑州的有一所大学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
那就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牧业心理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命体验”的活动,参与的同学可以体验结婚、生子、残障、死亡等场景。
其中最引人争议的就是死亡,在活动中,男同学躺进棺材体验死亡。
而外边的同学则是在灵堂开追悼会,其中一名同学念悼词,其余的学生失声痛哭。
不过因为是一场活动,外边痛哭的学生可能有点忍不住了,有的时候在憋着笑,哭的时候也是只有声音。
念悼词的同学称,悼词是自己写的,自己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想哭,这场活动让自己更加珍惜生命。
这场活动让网友在网上展开讨论,有网友认为这是低俗的活动,不应该出现。
甚至还有网友十分迷信,认为进入棺材非常不吉林。
也有网友认为这个实践课十分有意义,认为这样可以体验死亡,感悟生命的真谛。
也有参与体验的学生称:“自己进入棺材是想体验一下母亲去世时躺在棺材里的感受,很黑很闷很想挣扎,等到自己走出来的时候已经哭得一塌糊涂。
”也有网友认为很多人的偏见很大,这种活动在外国也有。
可是当外国的大学开设的时候,很多人都喊着自己想要试一试。
可是当我们国家开设的时候,很多人都冷嘲热讽。
高校敢于开设这样的体验课,我们该为它点赞,至于你是否愿意体验全由个人决定。
如果你学校也有这样的课程,你愿意体验吗?大学生躺“棺材”体验死亡!网友吵翻……中国经济网发布时间:11-0815:27中经网传媒有限公司11月7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心理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命体验”活动,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据介绍,参与活动的同学可以体验结婚、生子、残障、死亡等场景。
活动中,男同学躺进“棺材”,近距离感受死亡。
体验后,部分同学表示应更加珍惜生命。
看完视频,不少网友表示体验死亡,才会更加敬畏生命。
但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气氛不合适,形式大于意义。
对此,有亲身尝试过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体验。
其实,这样的行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并不是首创。
前不久,在荷兰的一所大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死亡体验课程。
按照体验规则,学生可躺在这座设置在该大学学生教堂后花园地上敞开式的洞里,思考人生。
报道称,“坟墓”内配有的瑜伽垫和枕头,是让体验者感到舒适和冥想的基本必需品。
这样“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冥想项目实际是一场严肃的体验活动。
报道称,学生需提前预定,体验时长视个人情况从30分钟到3个小时不等,且体验期间禁止使用电话和书籍。
来源:中国青年报大学生躺棺材体验死亡,网友:生前何必体验,死后自会长眠排头聚焦发布时间:11-0917:54国防时报社新媒体帐号近日,长沙某小区9岁男童被精神病患者殴打30分钟致死事件持续发酵,有人在质疑保安失职,路人冷漠旁观,但这些讨论对这个可怜的孩子来说,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事发前,男孩像往常一样,吃完午饭后和小伙伴一起去学校,在他的脑海中。
死亡应该是一件很遥远的事。
世事无常,随着近些年越来越多涉及人命的案件曝光,各行各业时有发生的猝死事件中,我们已经有了深切的体会,如何接受这一点,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来说,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心理中心最近举办了一场"生命体验"活动,结婚、生子、残障、死亡等场景通通都可以体验。
不少同学觉得新奇,纷纷参与其中,还有男同学躺进棺材,近距离感受死亡。
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初衷是好的,有人评说,死亡教育很有必要,直面死亡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更多人却还是认为,这群学生就是作业太少,"脑子有坑"。
小时候常听长辈说一句话,叫"言生不言死"。
一个认识的人死了,我们会说"他逝世了"、"他驾鹤西游了",口语中也会用"走了"、"没了",就是不能直接说出那句话:"他死了"。
如果家中有丧事,我们不能走亲访友,更不能探望病人。
对于死亡这件事,人们充满了敬畏,不敢直视。
恐惧死亡,这完全可以理解。
没人知道死亡后面是什么,我们也害怕离开家人和朋友,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一旦死去,就什么都没了。
可即便是这样,这个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会主动选择死亡,尤其是青少年。
11月3日,山东济南一位大学生因为考试没考好,投湖自杀。
9月9日,云南昆明一位女大学生疑因被强制猥亵,跳河自杀。
8月31日,江苏南京一位大学生因深陷网贷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更令人痛心的是,10月24日,四川成都一位年仅14岁的初中生,疑因难以承受在学校遭受的语言暴力,分别给妈妈和学校喜欢他的一个女生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
这些青少年自杀事件各有各的原因,事发之后社会各界也在探讨,应该如何让他们的内心坚强起来(中国青少年研究团队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从14岁到35岁的青年群体中,有近3成存在抑郁风险,近一成存在高抑郁风险),或从外部解决可能诱发自杀的隐患(网贷、校园凌霸等),但从来没有人教这些青少年,应该如何直面死亡。
在荷兰,最近有一所大学推出了一项活动:躺在坟墓中思考人生。
学生可以躺在学校教堂后专门设置的"坟墓"里,进行冥想。
活动十分火爆,想体验还需提前预定。
工作人员称:对于18到20岁的学生来说,谈论死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这一活动能帮助年轻人欣赏生命的美,认识到生命的转瞬即逝,走出这个坟墓能更加勇敢的面对生活。
讽刺的是,在这则报道的评论区,中国网友们发出的是一片叫好声,甚至有人直言想试试。
同样的事在国内外发生,大家的看法却180度转变,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家真有一头牛"理论作祟?确实,外国人从思想到行为都和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死亡是平等的。
或许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做好准备去迎接死亡。
但当这个仪式真正摆在眼前,能勇敢一试的人,也不应该被嘲笑。
更加理智的看待死亡,对于我们拥有的生命是一种尊重。
而且如果没有死亡,生命就将失去意义。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将头埋在沙子里,仿佛不去看,死亡就不会存在,但有时候,试着看清楚一点,或许,你就能把头重新抬起来了。
那么,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张体验死亡的活动报名表,你会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吗?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大好青春,何必搞得悲悲惨惨凄凄?乔志峰发布时间:11-0907:49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同学念悼词落泪:更加珍惜生命了。
11月7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心理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命体验”活动,参与的同学可以体验结婚、生子、残障、死亡等场景。
活动中,男同学躺进“棺材”,近距离感受死亡。
体验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应更加珍惜生命。
念个假悼词就能落泪,我不知道这些学生是泪点太低、心理太脆弱,还是表演天赋惊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堪比影帝天后。
在棺材里躺一躺,就能珍惜生命了,也未免有点扯了。
真有这神奇效果,学校宿舍干脆把床都拆了,换成一口口棺材,学生天天躺在棺材里睡觉,岂不是更能珍惜生命吗?并且,棺材是要入土为安的,传统操作是埋进土里。
不埋进土里,体验怎么能够正宗、怎么能够深刻呢?为了活动效果,学校是不是还应该要求好学上进、追求完美的学生或老师,都拉点土将自己睡的棺材埋起来,真真正正玩一把心跳,试试什么才是“令人窒息”的感觉和死亡到来的气息呢?如果再能组建个现代“古墓派”出来,那就更神奇了,不仅可以推动“生命体验”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说不定还能将其变成学校的教学特色,在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独占鳌头哩。
近年来,一些大学为了赶时髦或干脆为了招徕眼球,相继推出爬树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三国杀攻略教程、让学生“跪地学猫叫”的“爱情心理学”等奇葩课程,至于奇葩活动,那就更是层出不穷了。
其中所谓的《生死课》或“生命体验”活动尤其常见,有教学生写遗书、立遗嘱的,有模拟追悼会的,也有像河南这所学校这样躺棺材的。
真不知道类似的形式主义或炒作噱头,除了搞笑、无聊,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好端端的大好青春,为什么不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而是非要搞得悲悲惨惨凄凄,一副“大限将至”的样子呢?好端端的现代化校园,为什么不能开放阳光、给学生的美好人生绘制蓝图,而是非要搞得阴风恻恻、鬼气森森呢?这样做,真的好吗?学校开什么课程,应该有标准、有规范,不能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
而学校出面组织的活动,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具备课程的一些要素,可以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活动内容的选择设置上,都必须严格把关、科学施教,把握好一个度。
不能草率为之,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往里边塞。
有时候,正常的教育和不那么正常的教育只有一线之隔,理应慎之又慎。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学生心理的关注在国内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刚刚起步,在推行过程中缺乏经验,出现一些偏差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在所难免。
可不管怎样,也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或其他因素,让课程和活动中掺杂了不该有的东西。
其他学校在跟进开设类似课程或举办活动时,也应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大学生躺棺材里体验死亡,是严肃教育还是一场闹剧?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发布时间:11-0821:12中国青年报社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心理中心举办了一场“生命体验”活动。
在活动中,有大学生躺进“棺材”,近距离感受“死亡”。
体验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应更加珍惜生命。
但相关视频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论,甚至有网友恶言相向,认为这对年轻人的心智伤害很大,影响十分恶劣,简直是无聊的闹剧。
尽管人的生老病死难以避免,但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为何要主动去接触“死亡”?恐怕这让很多人百思不解,也难以接受。
从报道来看,此事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用某种特殊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死亡”的氛围,从而对其形成敬畏感,并更加珍惜美好的生命。
按照校方的解释,这个逻辑是可以自洽的,但仍有很多旁观者不认同,如此大的分歧,到底源自何处?从文化观念上讲,这实际上是由生死观的差异决定的。
毋庸置疑,国人对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往往避而远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现世,而不关心所谓的“来世”,孔子也早有云:“未知生,焉知死?”死亡对国人而言,意味着肉体与精神的彻底消失,与其关心死亡,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