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ppt(1)
2.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ppt(1)
意识的模仿来发展行为,多种动作、简单语言、 基本情绪及部分社会行为初步形成。
2.主动发展阶段(3~12岁) 开始主动模仿、探究,行为发展带有
明显的主动性,对本能冲动的克制能力迅速提高, 婴幼期形成的行为进一步发展。
精品课件
3.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
会进行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反射 自我控制 调试 顺应 应对 应激
精品课件
反射
人体通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方式。
自我控制
当某种行为反应可以导致正负两反面的结果时, 个体常常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进行控制以达到社会 适应。
精品课件
调试
个人与他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互 相适应的方式和过程。
儿童期
儿童, 父母, 学校领导和教师
增加孩子卫生知识、培养和巩固卫生习惯, 促进其身心发育发展,预防和矫治常见病, 防止意外伤害,养成其自尊而宽容的性格, 形成初步道德判断,促进抽象和逻辑思维, 增加行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等。
青少年期
孩子, 父母, 学校领导和教师, 社区有关领导和成员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发展:掌握生理心理 卫生和预防疾病与意外伤害的知识及技能, 养成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防止不良 行为倾向,促进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原则的 实质,形成完整的人格等。
行为主体 —— 人。 行为客体 —— 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 ——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 环境。 行为手段 ——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 法。 行为结果 —— 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影响。
精品课件
行为五要素
环境
主体
手段
客体
结果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的,不需要 通过学习获得 。
人的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生理。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本能行为
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最基本的行为
摄食、睡眠、躲避等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人不可 能脱离人类社会成长为一个“人”,在人类社会 中,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 觉地模仿着周围人群的情感反应方式、行为方式, 尤其是通过社会的教育活动学习语言、风俗、知 识、思想、道德、法规等,逐渐从一个“自然人” 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称为“社会 化”。
人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造环境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可塑性 人类的行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为的可塑性
特点是实施培养教育的前提。 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大。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差异性 人的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的原因: 个体具有的遗传素质不同,其反应具有差异性。 个体行为受个性心理特征的支配,对同一刺激表现出不同的
顺应
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的 行为方式,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精品课件
应对
个体决定是否做或是如何做某件事,以使行为适 合目前或长远的需要。
应激
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宜性 反应。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差异性 人类行为的目的性
人类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行为有明显的目的性 动物多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带有目的性、计划性,
4.巩固发展阶段(成年后) 人的行为定式已经形成,行为发展主要
体现在巩固、完善、适当调整几个方面。
精品课件
行为发展的连续性和不平衡性
连续性:人的行为一生中是发展变化的,旧的行 为反应被打破、新的行为反应建立,现在的行为 是过去行为的延续,将来的行为又是现在行为的 延续。
不平衡性:人的行为在不间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 阶段特点,一些阶段行为发展速度较快,某个阶 段对某些行为的发展特别重要。
精品课件
表2-2 Erikson的心理发展阶段
阶段 1.婴儿期 2.儿童早期 3.学前期或游戏期 4.学龄期 5.青年期 6.成人早期 7.成人中期 8.成人后期
年龄 出生一1岁半 1岁半一3岁 3岁一6岁 6岁一12岁 12岁—18岁 18岁—25岁 25岁—50岁
> 50岁
发展任务 基本的信任——不信任 自主性——羞怯和怀疑 主动性——内疚 勤奋——自卑 同一性——角色混乱 亲密——孤立 动力源——停滞 自我完善——绝望
行为反应。
由于行为的差异性,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精品课件
人的行为的发展与“人生三阶段”
行为的发展 在行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
和实践向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 与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行为发展的 内因与动力。
精品课件
行为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
1.被动发展阶段(0~3岁) 通过遗传、本能力量的驱使,以及无
可细分为围生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
精品课件
时期
干预对象
工作任务
围生期 新生孩子的父母
实现优生,减少妊娠和分娩风险,降低婴儿 发病率和死亡率,正确开始母乳喂养等。
婴幼儿期
孩子的父母;
托幼机构领导和工作 人员
帮助其掌握母乳喂养和添加辅食的方法,促 进婴儿感觉、语言和动作发育,初步形成信 任感,免疫接种,预防常见病和传染病,培 养孩子个人卫生习惯等。
习得行为: 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行为与遗传
亲代子代之间、孪生子之间的行为具有某些相 似性,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证明其与遗 传有关。
精品课件
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行为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为发生前提
外显行为以人的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直接 的发生前提,内隐行为是以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为直接的发生前提。
第二章
人类行为及健康相关行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其健康教育意义
精品课件
行为的基本概念
行为:完整有机体的外显活动,由内、外部 刺激作用于动物和人所引起。
行为过程公式: “S-O-R”
S(stimulation)-O(organization)-R( reaction)
精品课件
行为五要素
精品课件
人生“三阶段”
生命过程三个阶段(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 – 人生准备阶段
– 人生保护阶段 – 晚年生活质量阶段
健康教育应根据各阶段的健康需求来确定健康目标、任务和策略。
精品课件
人生准备阶段
自妊娠、出生到18~20岁。 特点:机体发育、心理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很迅
速,此阶段生理和心理都较稚嫩而脆弱,是健康 教育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