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 《古诗十九首》 • 《古诗十九首》原题为《古诗》,最早收录于南朝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之内。这些诗并非一人 一时之作,作者属于地主阶级中下阶层。古诗十九首奠 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可以说代表了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 成就。这些古诗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时代的动荡不安与黑暗。 • 曾有人评《古诗十九首》为‚风之余,诗之母‛。 这些诗长于抒情,善于比兴,象征衬托,所用皆妙。其 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往往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 境界。其语言实为绚丽之极趋于平淡,具有言近旨远、 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 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 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如《涉江
• 其它 • 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也曾出现过断代。第一次是在 秦代,由于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政治极为严 酷,因此主要只在民间尚有歌谣流传。第二次是西汉时 期,文坛又呈寥落之势,仅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诗 《大风歌》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值得一提。但中国 古代诗歌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颗明 珠,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有着数不尽的流传千古的脍炙 人口之作。而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则是我国诗歌文明 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诗经》、《楚辞》、《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对后来的文人起极其重要的作 用,养育了后来一代代的进步诗人。
•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 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 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 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 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 ‚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 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带民间的祭神 歌曲。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到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 个里程碑。屈原的骚体诗,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继承发展了《诗经》 的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较为单纯,而《楚辞》的比兴具有象征的 特质,往往成为一个形象的系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就是范例。 楚地本是泽乡山国,其间颇有叠波旷宇、崇山秀岭,这些江山的光怪之 气足以摇荡心灵、催发丽辞伟句。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 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词采绚丽而贴切,是《诗经》 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但骚体诗已冲破《诗经》四言诗的 固定格式,句式加长而灵活,篇章放大而严密,诗采绚丽而贴切,是 《诗经》之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有人说,中国历代诗‚莫不同祖风 骚‛,足见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 《诗经》 •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 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 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诗》是中国最早的诗 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 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 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 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 无法考证。 •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 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 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 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 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 三家义集疏》等。
•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 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 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 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 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 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 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 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 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感士不遇赋》等。
魏晋南北朝
•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 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 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 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 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 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 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 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涌‛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 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 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 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 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 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 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 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 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 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 《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南北朝 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 和骈文。在谢灵运手上,南朝诗歌尤其是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 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 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 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 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 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 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 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 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 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 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 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 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 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 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 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 到另外一件事物。 •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 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 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 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 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 经》(包括《诗》、《书》、《礼》、《乐》、《易》、 《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一共 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 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 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 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 与愤怒。《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 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 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 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 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 《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 《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 国的作品。《雅》、《颂》中的诗歌,对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 很大价值。 •
•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 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 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 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 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 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 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 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继承乐府的 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 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发展了五言诗的诗歌形式。 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 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 持自我的人格精神。
两汉时期
•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汉乐 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 首》中。
•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 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 会宴饮之用。‚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 辞‛。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计有百余篇。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却代表了汉代 诗歌的最高成就。 •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 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与《诗经》发歌以抒情为 主不同,汉乐府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 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 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其中《陌 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孔雀东南飞》皆为传世名篇。汉乐府 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 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可见汉乐府继《楚辞》之后,无论 在语言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