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正式)
问题探讨
第9段中“遂夷三族”可以看出吕后是怎样 一个人?第10段“高祖已从豨 军来,至,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表现出高祖怎样的 心态? 吕后——猜忌与狠毒 表现出刘邦复杂的心态:猜忌心极重的刘邦, 本来就有杀掉韩信的愿望,见韩信已死,心 中自然是“喜”,但韩信南征北战,出生入 死,为他夺得刘家江山,现在无辜受戮,又 觉得可怜。司马迁在这里大胆地揭露刘邦, 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6、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 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翻译: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 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 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 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 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 赵军激战。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 者。 翻译: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
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 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 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2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 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翻译: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
“井陉之战”中重点句子(4、5、6、7)
1、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翻译:这是乘胜利的锐气离开本国远征,其 锋芒不可阻挡。 2、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 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翻译:希望您借给我奇兵三万人,从隐蔽小 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高 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交战。
“被贬之后”中重点句子(8)
1、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于绛、 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 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 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对于和绛 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翻译: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 了?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 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 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 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 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蒯生曰:“……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 也。……野兽已尽而猎狗亨。……今足下 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 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 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 矣,吾将念之。” 后数日,蒯通复说曰:“……时乎时, 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 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 谢蒯通。 —— 《史记· 淮阴侯列传》
问题探讨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 要原因?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 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 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 2. 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 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 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
知恩图报,拒绝造反。 天下已定,造反已迟。
手中无兵,怎能造反?
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与豨交流,话语谁知? 舍人弟告,安能相信?
用兵如神,会如此反? 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夷天 灭下 宗已 族集 ,, 不乃 亦谋 宜畔 乎逆 !,
故知太史公记韩信与陈 豨密谋此段,实乃其曲笔 所在,行文运笔间无一不 在告诉读者韩信是无辜的。
燕王卢绾(wǎn)是刘邦的同乡,自 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 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 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 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 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 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7、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 购千金。 翻译: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 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8、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 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 之。 翻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 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 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 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
“史官论赞”中重点句子(11)
1、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后世血食矣。 翻译: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 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 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 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2、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 族,不亦宜乎! 翻译: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天下已经安定,反 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 望你报答吗!
6、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翻译: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 人。
7、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 我袴下。”
翻译: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 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 过去。” 8、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翻译: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 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匍匐 着爬了过去。
问题探究:
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 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
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 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
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
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 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曰)“……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 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 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 动。……”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 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 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3、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 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 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 翻译: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 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 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 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 计策。
4、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 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翻译: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 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等) 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5、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 拔赵帜,立汉赤帜。 翻译: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 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 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淮 阴 侯 列 传
关于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 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 (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 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 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 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 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潍水之战,借助 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 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 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 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 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 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 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问题探讨
第8段高祖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时,“上 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请分析 “笑”的含义。 本来“汉王畏恶其能”,而韩信又“常称病不 朝从”,“羞与绛、灌等列”,还说“陛下不 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的 笑中反问,就很有讨厌的意味了。好在韩信一 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作了点补救, 但仍难免高祖的猜忌。这里的描写为下文韩信 被杀作了铺垫。
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 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 室床上去吃。
3、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翻译: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 就拿出饭给韩信吃,直到数十天漂洗 完毕以后才罢。
4、吾必有以重报母。
翻译: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5、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 报乎! 翻译: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
问题探讨
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 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 “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 “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 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 笠)
问题探讨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 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 分别指代什么人?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 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 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 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 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 杂,也很真实。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 故事有什么作用?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 生活。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三个故事的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 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 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袴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 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 于此。”
曲笔:史家编史事有所顾忌或 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延伸拓展:韩信的悲剧的确 令人叹惋,韩信的悲剧是他 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类人的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