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11.1mmlo/升。
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7.0mmol/升。
3,糖耐量试验的餐后两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11.1mmol/升。
以上三点满足任何两点均可诊断,但每一点均需在另外一天加以证实。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
11.1mmol/L,糖尿病。
或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糖尿病。
根据空腹血糖的测定结果来选择药物
根据空腹血糖的测定结果来选择降糖药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若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首先选用不致低血糖的药物:二甲双胍(格华止)、阿卡波糖(拜唐苹)。
如果您以餐后高血糖为主,更适合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
在治疗之初,可采用中等剂量:二甲双胍(格华止)每次250-500mg一日3次,或阿卡波糖(拜唐苹)每次25mg一日3次,。
若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如果体型正常或消瘦,您可选用小剂量的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吡嗪(瑞易宁)控释片5mg或格列美脲0.5-2mg每日1次,或格列齐特(达美康)每次40mg或美吡达每次2.5mg或优降糖每次1.25mg,每日2次;如果您严重肥胖,适宜选用二甲双胍(格华止),每天1500-2500mg,分三次服用。
若您的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选择药物同上面一样,但剂量需要加大:格列吡嗪(瑞易宁)控释片每日5-10mg、或格列美脲每日4mg、或格列齐特(达
美康)每日160mg或优降糖每日5mg、或二甲双胍(格华止)每天1500-2500mg。
在选用磺脲类降糖药物时,要警惕发生低血糖反应。
如果血糖更高,则应该首选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一是血糖高、尿糖高造成的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排尿多,体重减少;另外一个是并发症造成的症状,如糖尿病肾病、足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的唯一诊断就是血糖,而不能拿尿糖来诊断。
★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
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
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③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
/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④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
或缺乏。
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正常值
①餐后1小时:血糖6.7-9.4毫摩/升。
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
②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升。
③餐后3小时:第三小时后恢复正常,各次尿糖均为阴性
温馨提示:控制饮食、运动、药物、了解糖尿病知识、定期血糖监测被称为糖尿
病防治的“五驾马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对前四项都做得很
好,可唯独遗漏了定期血糖监测。
事实上,若血糖监测不佳,并发症的发生就会提前
5-10年。
可见控制血糖的关键在于长期坚持自我监督,要把它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来实践。
▍监测血糖的常见误区
◆ (1)早起测空腹血糖前吃了降糖药◆ (2)随便找时间测血糖◆ (3)只测量空腹血糖◆ (4)监测频率不合理◆ (5)血糖监测操作方法有误
▍不同时期血糖指标
◆凌晨3时血糖:监测凌晨3点血糖有助于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究竟是由于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不足引起的,还是由于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引起的。
两种现象的处理截然不同。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
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属于空腹血糖。
检测空腹血糖,可以排除相关影响因素,最真实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同时可以检验药物疗效,尤其有助于发现低血糖。
其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
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
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偏高者主要见于“黎明现象”比较明显的糖尿病人,偏低者一般认为与空腹时间过久、肝糖元储备不足有关。
另外,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要盲目增加用药剂量。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1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
对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更重要,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餐前血糖: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
餐前血糖可指导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和餐前血糖之差应大于1.0mmol/L。
◆睡前血糖:反映机体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
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餐后血糖依附于空腹血糖,而且餐后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饮食、餐时胰岛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运动等。
因此,首先控制空腹比控制餐后更简单、更安全、更灵活,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血糖越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越少,空腹血糖管理不仅对于整体血糖水平至关重要,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决定因素。
按照中国的现状,大部分的人是空腹血糖不好,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人是主流。
糖化血红蛋白越不合格就越要重视空腹血糖。
很多人在做完体检项目空腹抽血验血糖后,发现属于正常范围,就觉得没有糖尿病,高枕无忧。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陷入一个误区,以为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就代表没有糖尿病的相关问题。
实际上专家指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与中国人爱吃粥、粉、面的饮食结构有关。
只查空腹血糖,造成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漏诊率高达50%。
因此,餐后血糖更能反映问题,餐后血糖大于7.8提示进入糖尿病前期。
▍血糖管理是个性化而不能一概而论
一句老话,血糖高了要钱,血糖低了要命!血糖管理是个性化的,要由专科医生来判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应该降多少,每个人的血糖应该有每个人的正常值,比如患者病程长短,患病的轻重不同,血糖的管理标准就不同。
“6.1mmol/L、7.8mmol/L只是针对普通正常人群来说的一个比照值。
有些患者这个标准并不适用。
比如已经病入膏肓的人,空腹血糖高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味降血糖,造成机体低血糖,就会威胁生命了。
再比如孕妇的空腹血糖值要控制在5.1mmol/L以下,而对于肿瘤、癌症患者,则控制在8、9、10都是可以的。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血糖的控制值应该由专科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综合各种因素得来。
▍认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不少老百姓认为,只有去医院检查时才有必要测血糖,平时在家如果没出现什么症状,何必大费周折监测血糖指标。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说明你低估了家庭血糖监测的重要作用。
通过家用血糖仪来进行定期监测可了解自己血糖水平的真实情况。
血糖监测的好处:方便人们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
同时还可以了解哪些事情会让自己的血糖出现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活动规律。
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定期把记录下来的监测数据提供给医生,将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时调整治疗程序,从而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达标,减少、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