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对比阅读整理答案1【山东东营】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每小题0.5 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
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
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
共2分。
写法、作用各占1分。
意思对即可。
【答案2】 4.答案:C 【解析】4题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
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
C项中同为“胜利”。
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5.答案:(守城者)弃城而逃【解析】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
6.答案:乙【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7.答案:得道多助【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材料链接】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
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
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答案3】(1)①逆流而上②延长③看,回头看④就是(2)A(3)(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答案4】7.(1)斯:这(2)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鸿儒:博学的人(4)案牍:官府的公文。
8.(1)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2)怎么一天可以没有这位先生!9.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性高洁,故而陋室不陋,空房不空,因所住之人而显得幽静雅致。
看法:与广厦华服等外物相比,更重要的是对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的追求。
解析:本题文言文阅读,一篇选自八年级上册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幅短,主旨也很明确,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题中的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都在课本的注释中给出,难度较低。
另一篇是节选自《世说新语·任诞》,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选文只有短短几句,不难翻译,文章的内涵只要抓住细节,有一定文化功底,也不难理解。
从选文中可知王子猷认为居不可一日无竹,而“竹”在中华文化中向来有“四君子”之一的名声,代表着高洁的操行,那么文段的深层涵义也就出来了。
【答案5】 11.(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每小题1分)12.(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
(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
(每题2分)13.A (2分)14.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
(2分。
每空1分)15.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
(3分)【答案6】(1)B(2)D(3)B 【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树林里浓荫覆盖,鸟儿到处鸣叫.上:方位词,树的上面;(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上:皇上。
B句意: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归:回去;(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C句意: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以:来;擅长画竹和兰花.以:把。
D句意: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或:有人;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或:有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有误,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以看出“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并不是因担心上级拒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乙】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咏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答案7】 6.C 7.B8.C 9.C 10.D1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2.我站在旁边伺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C项中,走:跑的意思)【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B项中,“之”是代词,其他各项是结构助词“的”)【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C(C项“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希望获得机会,有为于当世的理想抱负)【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项用先达的态度与自己去学的态度对比,反映自己求学之诚恳)【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D项准确反映了文章中心意思)【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抓住三个要点:援疑,质理,请。
语句通畅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答案8】12.①研究②因为 13.D14.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15.结友有恒(勤朴)16.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③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④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答案9】10.B(B项的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
A项中的“其”字第一个是表示推测的语气;第二个是代词。
C项中的“反”字第一个是“反语”之意,第二个通“返”;D项中的“而”字第一个表示转折,第二个表并列关系。
)11.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⑵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12.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13.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10】5.D解析: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6.(1)两次(2)通“披”,穿(3)听说(4)恰逢,恰巧遇到(1)(2)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内容,学习时注意识记、积累。
(3)(4)是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可结合课内文言文内容完成。
比如,“闻”可联系《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和《口技》中的“会宾客大宴”。
7.B解析: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平和”;C项中的“归”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故选B。
8.(1)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相关的特殊句式。
9.刻苦勤奋高洁操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完成时,应先在文中找到两段文章中人物的共同特点。
【参考译文】【乙】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
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