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上)
•
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 改“恒山”为“常山”,改“姮héng娥”为“嫦 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 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 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唐代为了避唐太 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 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 《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 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 “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 而已,理,非吾业也。”
1.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如: (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 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 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2)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同上)
2.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 让读者自去体会。如: (1)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 《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 裘敝,黄金百斤尽。‛)
• 有时不必符合原文原意,甚至反其意而用。 也可叫做“反用”。
• (3)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辛弃疾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 引用与稽古、引经以及用典的关系: • 引言 • 引用 引事——稽古 • 引文——引经 用典
用典
• 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 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这就叫用典。相当于引事和引文
古汉语修辞方式(上)
• 修辞方式 • 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 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 些语句结构格式。
• 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 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 •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 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 种修辞方式。主要讲九种,即:引用(附: 用典)、婉曲、并提、代称、比喻、起兴、 互文、双关、错置九种。 • 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二 委婉
• 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这种修辞方式的使用,与社会礼俗有着密切的 关系,主要是增强语言的含蓄性和可接受性,以收到更好
的交际效果。
•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和交际
辞令等四种。
•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 西人首明平等。”又: • “中国多忌讳,而 西人众讥评。”又: • “中国美谦屈,而西人 多发舒。”
1、避粗俗
• 指不用令人听而生厌的通俗而粗鄙的言辞来表达事情,而改 用其它的说法来婉转说明,以求言辞文雅。
(玄成)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排泄屎尿 )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避忌讳和死亡
• 指对忌讳的事情不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它的说法婉转地加
以表示,以免触犯忌讳。
• 1)昔知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 • 2)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天子有病的讳称 ) 3)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不寿 于朝生。 •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 5)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
一、引用(或称援引)
• 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 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 •
引言 ↓
引事 ↓
引文 ↓
•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书名)
• 暗引( × ) 暗引( × ) 暗引( × )
• 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 明引;没有指出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 叫暗引。 • 口头流传的话语(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 谚语、歇后语、歌谣等) • 引文:前人的文章,首先是经文
• ——“逐鹿”据《史记·淮阴候列传》:“秦失其鹿,天下 共逐之。”魏征诗中指隋末群雄争天下的战争。
• ——《东观汉记· 班超传》:“(投笔见班超事,超
家贫,为人抄书度日,曾叹息说:大夫为国立功,怎能在砚 台中度生活呢?遂投笔从军。】
• 从引用所表达的意义与出处的原意相比较,还可 分为直用和化用。 • 直用是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而用。 •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 《短歌行》)。
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 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 “采薪之忧”(《孟子· 公孙丑下》),意谓自己 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 衣”。(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 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 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 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 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 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 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
3、避冒犯
• 指对尊辈或平辈用尊称,对自己用谦称,以及不得不言及尊 辈的不光彩的事情或过失时采用拐弯抹角、委婉含蓄的方式 来表示。
1) 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皇帝年轻)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 正月(zheng1)秦始皇明“嬴政”
• 4、交际辞令
• 指在人际交往和外交场合不直言其事,而故意用其
• • •
引言 引用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用典
一、引用
• 就是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 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引用中包含了通常所说 的“用典”。
• 从运用的内容上分,可分为三类:引言、引事、引文。
• A、引言 • 即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 (1)《书· 盘庚上》:‚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 求旧,惟新。‛ • (2)《庄子· 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以为莫己若 者,我之谓也。‛ • (3)《水经注· 江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 (4)《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 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 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 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 “私讳”。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 “国讳”。比如,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 第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 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 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 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 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 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ēng”, “正月”读成“征月”。
• (3)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书》) • ——“取于盗”见于《礼记·杂记下》:孔子曰:“管仲
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臣。” • ——举于管库见于《礼记·檀弓下》:“(赵文子)所举 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 (4)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魏征 《述怀》)
• C、引文。 • 引用见于典籍的文字。先秦著作以引经为 主: •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夫子之谓也。(《孟子· 梁惠王上》) • (2)《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 (《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
• 从出处的隐现而论,可分明引和暗引。 •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 作者,使人一看即知。 • 上举例子:引言类、引文类皆是明引, 不再举例。 •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 和本文合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哪是引文, 哪是本文,甚至不知道是引文。这是难以 掌握的,必须有相当厚的文字功底,勤查 书籍才会知道。
•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 太后》 • (避死亡)
•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 犒执事。(《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 • (外交)
Hale Waihona Puke • ①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 以先王者臣为臣。”(战国策· 齐策》) • ②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 ③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 僖公 三十二年》)
• (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 (5)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 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
• (3)点明了引文的书名属于明引 • (4)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 明书名; • (5)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 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 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
思考
• 判断下面的例子是明引、暗引、直用、化 用 •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1)是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 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2)是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 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然而它们比 起原文来更富于表现力,这既是引用又是 创新,从而使之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佳句。
• ——引用《诗·郑风·子衿》和《诗·小雅·鹿鸣》。成 句引用《诗经》原文原意,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 化用是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 己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文原意。
• (2)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潜《饮 酒》) • ——引用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和《外物 篇》:“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避讳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 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 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 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 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 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 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 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 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 的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