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概念阐释1.宗法制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稳定。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三省六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大权。
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内阁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政务繁多。
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会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5.军机处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
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二、重点问题突破1.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1)三公九卿制:秦朝建立,汉承秦制。
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外朝制度:汉武帝时创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隋朝时建立,唐朝时完善。
这种制度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北宋设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6)内阁的创立:明太祖时开始创立,明成祖时正式确立,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军机处的设置:清雍正帝时设立,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3)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时隔8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借赴北京观礼奥运会之机,于2008年8月14日再度回到祖籍地——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祭祖。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2.右图是连战家乡的人们正在议论祭祖一事。
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奠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3.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命令4.2008年4月4日是戊子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八千华夏子孙聚首陕西黄帝陵前,公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这种重视亲情、追念先祖行为的根源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宗法制D.郡县制5.《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统治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6.(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种帝国结构”包括()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三省六部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9.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0.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即()A.分封制B.推恩令C.节度使制D.郡国并行制1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兵部1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3.元朝时,管辖今山东省的是()A.山东行省B.河北行省C.陕西行省D.中书省14.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名犯了错误,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刘罗锅”B.丞相制度早在明代已废除,所以电视剧名会误导观念C.刘墉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15.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
有的答:“功成名就。
”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它大臣的回答不科学B.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C.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D.其它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16.与宗法制运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17、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趋势A.家父权益趋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18、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1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20、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皇帝地位的独尊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21、关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达正确的是()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②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原因③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主要特征④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