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小鼹鼠》说课稿
设计意图:
《快乐的小鼹鼠》选自大班上学期“多彩的秋天”主题。
这首乐曲选自著名的《悠闲男子》。
整个音乐是ABACK的曲式结构,分段明显,节奏分明,每段的旋律风格迥异,易于孩子的想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首乐曲,下面我给大家分段播放一下。
A 段乐曲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B段营造了紧张、害怕的氛围,优美、舒畅是C段乐曲的显著特点,K段乐曲的喜悦惊喜
根据音乐旋律的性质、结构,我们以“小鼹鼠挖地洞”为主线,创设了“小鼹鼠挖地洞”、“听见可怕的声音继续挖洞”、“放松、休息”“好朋友见面”的故事情景。
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表现。
大班幼儿对比较复杂的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所以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
(重难点)活动准备:
音乐;幼儿了解小鼹鼠的生活习性。
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谈话导入;分段欣赏音乐,动作表现;完整欣赏音乐,快乐游戏。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鼹鼠,引导幼儿观察小鼹鼠的表情。
小鼹鼠这么开心,原来它是要挖地洞去找它的好朋友,创设情境进入音乐的故事情境。
二、分段欣赏音乐,动作表现。
1、欣赏A段音乐。
教师提出问题“小鼹鼠挖地洞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引导幼儿说出一些象声词,如“嚓嚓、咔咔”等。
教师边说节奏儿歌边做动作“小小鼹鼠挖地洞,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擦”,把幼儿说出的象声词编到儿歌中,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情境设置,使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充满情趣,为解决难点做好了铺垫。
]
2、欣赏音乐B段。
欣赏前教师提出问题“突然,小鼹鼠听到了一种声音,心里会怎么样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幼儿带着问题来欣赏音乐B段。
究竟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的猜测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教师随音乐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
(教师表演)之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发生的故事,然后自己表演出来,教师提示幼儿大胆表现出不同的表情。
这里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有担心、有害怕、有兴奋、有喜悦。
3、欣赏音乐C段。
小鼹鼠在确定没有危险后,开心地溜下去继续挖地。
C段音乐比较舒缓、特别容易表现,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鼓励幼儿跟着音乐大胆表现小鼹鼠各种各样累的动作,如“打哈欠、捶捶胳膊、睡觉等”。
三、完整欣赏音乐,快乐游戏。
在分段欣赏音乐后,我们进入完整欣赏音乐,快乐游戏的环节。
在音乐的最后,教师扮演小鼹鼠的好朋友“穿山甲”,表现出与好朋友见面的快乐场景。
熟悉整个音乐游戏后,可以让幼儿扮演小鼹鼠的好朋友如“小刺猬、小熊”等,在多次音乐游戏中感受快乐。
活动亮点:
1.不同的乐段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快乐的小鼹鼠》这首乐曲虽然只有1分48秒,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包括了ABACK,每一个乐段的性质和表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为了避免形式的单一,我们引导幼儿欣赏的时候采取了不同的形式。
在表现A段音乐时,是用节奏儿歌来协助幼儿练习节奏动作,边说儿歌边挖地洞,(说儿歌做动作)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本段音乐的不同节奏,感受其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B段音乐在整首乐曲中是变化较大的乐段。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将理解表现这段音乐作为重点环节。
在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方式:首先让孩子听音乐,感知乐曲情绪的变化。
提出问题:让幼儿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感觉。
然后教师再随音乐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教师现场听音乐表演)。
老师们,你们是不是感到很有趣?音乐情绪的跌荡起伏也让孩子们一样有兴趣。
这时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来讲一讲?引导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大胆讲述故事,然后模仿表现出来。
语言、表情、动作的结合,形象地帮助幼儿感知理解了B段音乐的情绪变化。
C乐段比较舒缓,我们设计的是小鼹鼠挖洞后累了、放松的情景。
因为幼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不再提具体要求,只是用语言提示,鼓励幼儿自由创编动作。
2、情境更富情趣
根据本乐曲的结构特点,我们设计了有趣的故事情节。
从故事一开始开门见山,引出小鼹鼠挖地洞;听声音、探头看;继续挖洞,累了放松;最后还沉浸在音乐中时,不知不觉地已经挖到了朋友家,和好朋友相见,结局是惊喜、喜悦和温馨的,使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我们借鉴了儿童活动中心韩老师的设计思路。
在初次接触这节音乐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活动过程富有新意、趣味性强。
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感知理解了音乐的不同性质。
在不断研磨的过程中,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不断产生疑问,有了新的想法,并不断调整。
目前我们已经调整到第四稿了,虽然现在这一稿还没有上,但是我们感觉这次的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们的思考及调整:
儿童活动中心设计的这节音乐活动是以小鼹鼠们郊游为线索设计的。
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我们按这个设计每个人都上了一遍,整体上比较顺利,感觉故事情境的创设非常有意思。
但是因为这个音乐活动名叫《快乐的小鼹鼠》,而小鼹鼠是孩子们接触比较少的,我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发现了小鼹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挖洞,为了丰富孩子的经验,我们给孩子们讲小鼹鼠的故事,并找出小鼹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看的非常开心,对小鼹鼠挖洞这一生活习性特别感兴趣。
而原设计中故事情节与小鼹鼠的生活习性没有任何关系。
在第一次试课后,有个别孩子提出:小鼹鼠喜欢生活在地下。
我们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果真是这样的。
小鼹鼠不能生活在地上。
如果长时间见阳光,中枢
神经会受损,小鼹鼠就会死亡。
所以从尊重幼儿的角度我们就考虑改变故事情节,将郊游改为挖洞。
具体故事情节如下:
故事情节改动后,不同乐段的动作表现也相应的有了变化。
大家请看,这是儿童活动
中心和我们小组的动作设计比较,
调整后,我们感觉故事情节和动作表现更贴切,更有趣。
B:在洞里左右听,钻出洞左右看,最后没有危险后松一口气然后快乐的溜回洞里继续挖洞,这样的改变更符合小鼹鼠的生活习性和这段音乐的节奏变换。
C:原设计是孩子们学蝴蝶飞,动作比较单调,而我们调整后表现挖洞累了放松因为有生活经验,幼儿自主创作,动作非常丰富,比如打哈欠,捶胳膊、睡觉、擦汗,有的幼儿相互依偎在一起,画面非常温馨……
K:因为这一小段音乐比较欢快,原设计是大狮子出来,小鼹鼠们因为害怕跑回家,但是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每到这时幼儿的情绪是比较兴奋的,并无害怕恐惧,只是根据情节设计,让幼儿回到座位,并没有关注到音乐的性质,调整后表现为朋友见面时的开心与惊喜。
也比较符合音乐的欢快情绪。
在故事情节调整后,音乐表现形式的也随之改变,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也体现的更加充分。
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活动中十分投入。
尤其是到最后的完整欣赏环节,我们增加了好朋友的出现,为本节活动增加了惊喜。
以上就是我们对本节活动的思考与调整,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