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林黛玉薛宝钗之异同研究的文献综述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一(1)班张晨蕊黄臣【摘要】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两人各自的一个简短介绍;然后便是分别对她们的容貌,身世,性格,才情,人缘,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们与宝玉的关系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是关于两人的判词以及曲词的释义。
以上便是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黛玉宝钗宝玉红楼梦曹雪芹【引言】我看了很长时间的《红楼梦》,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算不上精通,但也还谈得上了解,总觉得很少有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异同的文章,所以就试着自己写了些。
【正文】林黛玉,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巡盐御史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
林黛玉祖籍姑苏,住于扬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
先祖曾世袭列侯,林黛玉父亲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二号,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府国公之子贾政夫人的妹妹“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
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项间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并附有“今后有玉方可成婚”的论调。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整理得来的,从这里不难看出,曹雪芹笔下的这二人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
再加上二人与宝玉的纠缠,更使她们两个“出落”得与别人不同,让人另眼相看,可偏偏这二人又都不是贾府的人,自是得了不一样的命运,可悲,可叹。
起先为她二人招惹上这可悲命运的正是她们那旁人无法比拟的容貌。
那么这二人到底谁更美一些呢?曹雪芹在书中对黛玉的描写道:“细看形容,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曹雪芹在书中对宝钗的描写是:“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从表面上看,“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一句似乎是点出了宝钗比黛玉好些,但黛玉又是当仁不让的女主,再加上曹雪芹对她的外貌加重的笔墨,总觉得还是黛玉更美一些。
再加上曹雪芹还将钗黛二人分别比做了杨贵妃和西施,而西施又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自然又漏了些端倪出来。
所以,于情于理,我总觉得还是黛玉更美。
再来便是她们的身世了。
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
而薛宝钗就简单多了,不过是“官宦富商”的贵气和财气,以及自身的才气。
这二人的身世其实也差不太多,皆是官家小姐,只不过黛玉多了些才气,而宝钗多了些“商气”罢了。
不过这细微的差别也很严重,着实影响了钗黛一生。
那么,在性格方面又如何呢?林黛玉,宛如一朵风露清愁、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又像孤标傲世的秋菊。
孤芳自赏,目下无尘,总之,很清高。
有些学者认为,林黛玉的孤与爱哭是由于寄人篱下的关系。
林黛玉才情横溢,诗作多是悲伤自怜。
通过《五美吟》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敢爱敢恨、重情以及孤洁。
黛玉从不把自己当作千金小姐,她厌恶封建礼教。
薛宝钗,宛若国色天香的牡丹。
常用杨贵妃比喻宝钗,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
宝钗性格中有一种冷漠,在《终身误》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用雪来比喻宝钗的冷冰冰。
关于宝钗,学者的分析是是非非。
不过宝钗的精明圆润,以及那种大家闺秀的淑女气质,很是庄重。
宝钗属于恪守礼教型。
这二人的性格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恶教,一个重教,明显的对比。
在才情方面,这二人皆是过人的,一个才思敏捷,一个端庄大气,各有各的优处,在书中对她二人明里暗里的比较不在少数,最终也没能分出个胜负来。
在人缘方面,到底是大那么两岁,还是宝钗占了些优势的。
宝钗为人颇为圆滑,又有些心计,这自是黛玉不可比的,缘由是她的敏感和疑心,还有她那张厉害的嘴,这为她积了不少怨。
钗黛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让人觉得很有意味的发展之一。
从开始的黛玉对宝钗的有些敌对,经历了种种后,又到二人的密谈和亲近,再后来又因为宝玉的婚事而有的尴尬与摩擦,跌跌撞撞,起起伏伏,让人的心也跟着忐忑。
再说说她俩人和宝玉的关系。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
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
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
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
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
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所以,从这些来看,宝黛钗的关系就明朗了。
即“宝爱黛,黛爱宝,宝喜钗,钗爱宝,宝娶钗,黛含冤”这十八个字便可总结出这意思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
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
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
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
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一句是说林黛玉。
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
正册里本页的画是“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由词句判词,多数的红学家认为,林黛玉应是用上文所述的“玉带”上吊而死。
而刘心武先生考证,玉带嵌有玉石,不能作为悬梁之用,又言黛玉应是沉湖自尽。
“金簪雪里埋”一句是说薛宝钗。
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
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首曲子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
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
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像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
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结果终至于贾宝玉万念俱灰,弃家为僧;薛宝钗空闺独守,抱恨终身。
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作品中表现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评述】前人对钗黛二人在各个方面都做过了不少的分析,但像这样综合起来说的还是少数,而像这么全面的我没见过,没听过,也没读过。
这篇文章综合的写出了钗黛的异同,给后人在了解她二人关系时也能省下不少事和时间。
总的来说,本文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小结】通过本文献综述,我对于《红楼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于《红楼梦》更加的喜爱。
但是本文献综述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我不是专攻《红楼梦》的人,所以有些言论见解并不怎么到位。
因此,本文献综述仅供参考价值,并非权威认定。
【参考文献】《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partlist/73144/百度百科红楼梦/view/2571.htm林黛玉/view/10418.htm薛宝钗/view/20461.htm贾宝玉/view/21687.htm#3终身误/view/472403.htm百度贴吧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美???/f?kz=361257798百度知道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婚姻悲剧的思想意义?/question/53608465.html?fr=ala0分析一下林黛玉薛宝钗的人物性格。
根据具体实例/question/161395259.html?fr=ala1 林黛玉薛宝钗对比研究/question/86844965.html?fr=ala2 红楼梦如何用象征手法林黛玉和薛宝钗对比/question/58278501.html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比较/question/27672734.html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你更喜欢哪个/question/1727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