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医室突发疾病处理预案

校医室突发疾病处理预案

校医室学生突发疾病处理预案
为了确保学生在突发疾病状况下,生活管理老师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特制定相关预案。

一、熟知医药箱中配置的各类药品及用途1、扑热息痛:学生发烧、头痛时服用2、去痛片:学生头痛、牙痛时服用3、盐酸小檗碱片:学生腹泻时服用4、肝胃气痛片:学生胃疼时服用5、速效救心丸:学生有心脏病史,当他感到胸闷不适并含过此药时可含服6、利福平眼药水:学生沙眼、眼部不适时外用7、氯霉素滴眼液:学生沙眼、眼部不适时外用8、双氧水:学生外伤时使用9、红药水:学生外伤时使用注:过期药品要及时扔掉
二、常见的五大严重疾病1、外伤:轻者先用双氧水清洗伤口,再用利凡诺溶(俗称黄药水)消毒,用创可贴包扎。

如果伤口大而深,就先用双氧水清洗,然后用红药水,再用灭菌结晶磺胺(俗称消炎粉),最后用纱布包扎。

2、扭、挫伤:一般是脚脖处扭伤,先判断是否骨折,如不是,则在48小时内对伤处先冷敷,48小时后热敷或者上跌打损伤的药如红花油等。

如疑似骨折,建议学生去医院拍片、诊治。

3、感冒:先测体温,如果学生发烧,就让其服用扑热息痛或VC银翅片,如果学生发烧并且鼻部不适,就让学生服用速效作风胶囊(也叫氨咖黄敏胶囊)。

4、胃疼:服用肝胃气痛片。

5、头疼或牙疼:服用去痛片。

三、学生生病或受伤时应该如何处理?1、对持有医务室证明或班主任签单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家长,送医院诊治,要做到关心、体贴学生。

2、发现有学生生病或受伤。

校医人员要了解学生情况,如情况危急,则校医拨打急救电话“120”,待急救车到达,护送伤病人员到医院就诊,并及时通知行政值班领导,立即与其班主任或其家长取得联系。

伤病学生原则不能一人独自在寝室内休息,如需卧床休息,必须有陪护。

四、出现传染病如何处理?(一)常见传染病有哪些?常见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二)如何预防传染病?(1)以上传染病都是疫苗可预防的,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在传染病高发季节,避免前往空气不流通、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病期患者。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勤晒被褥,保持环境卫生。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共用私人物品。

不随地吐痰。

(5)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三)常见传染病的特点。

——麻疹属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凡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均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潜伏期为10天左右,最长可达21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眼结膜炎、咳嗽和皮肤斑丘疹。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易感人群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

潜伏期1-7日,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临床分为普通型、暴发型二种类型,暴发型病死率极高。

——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撑耳黄”,好发于一侧或二侧腮部,以肿胀、发热、不化脓、易传染为其特征。

常见于冬春季节。

以4至1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

一次得病之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本病者,极为少见。

本病可并发睾丸炎、重型脑炎及心肌病。

——水痘是一种好发于幼儿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亦可感染发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多伴搔痒或疼痛。

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在10日以内可自愈,无后遗症。

(四)出现传染病如何处理? 1、学生如果得了传染病,班主任及时向校医报告或向校主管领导汇2、定时对教室公内共设施设备消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进行清理、消毒。

3、要求各教室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开展室内消毒、大扫除,每天及时清理室内垃圾,多开窗、多通风,以保证室内的清洁卫生,并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被。

5、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舍务中心将根据学校的部署,及时下发防疫宣传材料和防治药品。

6、如发现有疑似病例,立即要求病人到医院就诊,并进行相关人员的有效隔离和排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Koplik’s spots斑)。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如何及时了解麻疹的症状并合理治疗便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

典型麻疹1
潜伏期:一般为10天±2天(6~21天),感染严重或经输血获得感染者潜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过免疫制剂(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时,则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

临床表现为:在潜伏期末1~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

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甚至有一过性皮疹,但甚罕见。

2
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1.前驱期:一般持续3~5天,体弱及重症可延长至7~8天,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
者则可短至1天。

此临床表现为: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发病后2~3天可在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

此种细小口腔内疹,呈白色,为0.5~1mm针尖大小,散在于鲜红湿润的颊黏膜上。

初起时仅几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以及口唇内侧、牙龈等处,也偶见于眼睑结合膜上,极少发生于硬、软腭。

斑点数目少时易在日光下见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数目众多时可融合成片,仅见充血的颊黏膜上有细盐样突起颗粒。

科氏斑一般维持2~3天,迅速消失,有时在出疹后1~2天还可见到。

个别患者在前驱期开始时见到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数小时内就消退,称为前驱疹。

有时在腭垂(又称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可发现棕红色斑点,出疹期初迅速隐去。

出疹期:
皮疹:起病后3~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常在见到科氏斑后1~2天。

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身。

皮疹以斑丘疹为主,开始时颜色鲜红,压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径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时皮疹数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泽也渐转暗,但疹间皮肤仍属正常,偶见小疱疹或细小出血性皮疹。

其他器官病变症状:病情严重时,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时,皮疹颜色可突然转暗,并快速隐退。

随出疹达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终日烦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干燥、咽极度充血、眼睑浮肿,分泌物多。

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常闻干、湿啰音。

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

普种疫苗前年代成人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状成人常比小儿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并发细菌感染似较婴幼儿为少。

5
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单纯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为10~14天。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在单纯麻疹患者,当皮疹和中毒症状发展到高峰后,体温常于12~24h内较快下降,随之患者精神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咳嗽常可延续较久,食欲大大好转。

一般体温下降后2~3天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下浅棕色色素沉着斑,伴糠麸样细小脱屑,以躯干为多,2~3周内退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