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灌溉排水学报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9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9-0001-06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杨林林1,2,高阳1,申孝军1,韩敏琦2,李新强1,巩文军3,段爱旺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453002;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3.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河南焦作454550)摘 要: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
返青期灌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
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关 键 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产量;耗水量中图分类号:S275.3;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9.001杨林林,高阳,申孝军,等.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9):1-6.0 引 言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
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年初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干枯;全省除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外,其他地区的多数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给,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
随着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华北平原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冬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冬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水分状况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2]。
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的许多方面,包括解剖结构学、植株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产量组成等。
因此,在确定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时,都需要以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反应为基础[3]。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物的高度、叶面积大小和产量上[4],但水分亏缺也并非一定总是会降低产量,关键在于水分亏缺发生的时间及体现的程度[5]。
已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时期形成适度、限量灌溉或适度的水分胁迫,可明显降低农田耗水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十分轻微,或基本没有影响,从而会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6-7]。
播前蓄水是一项有效调控水资源季节供需矛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稳产性的措施。
特别是在土壤质地黏重的区域,播前蓄水有利于出苗,并对冬小麦的分蘖、越冬过程,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形成、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3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53,51309227);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834) 作者简介:杨林林(1980-),女。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
E-mail:yanglinlin19@126.com 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男。
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
E-mail:duanaiwang@yahoo.com.cn1水分利用的影响,对于不同播前蓄水量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不同灌水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前蓄水处理及生育期灌水量处理,研究播前蓄水和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适宜的用水管理理论与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灌溉试验站(112°55′E,35°40′N,海拔150m)的测坑内进行。
每个测坑的上口面积为6.66m2(2m×3.33m),深度为1.8m;测坑底部铺设0.2m厚的砂石滤层,滤层之上覆盖1.5m厚的土体,土壤表面低于测坑顶部0.1m。
测坑四周用防渗水泥壁隔离,以阻止水分在不同测坑之间相互侧渗。
测坑内回填的土壤质地属砂质黏土,0~150cm土体平均干体积质量为1.45g/cm3,田间持水率为26%(质量),饱和含水率为30%(质量)。
试验站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mm,平均蒸发量1 775mm(直径20cm蒸发皿观测值),平均气温14.5℃。
试验期间遇到降雨时即用防雨棚覆盖整个试验区,以防止雨水对试验的影响。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7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组合,分别在21个测坑中实施,具体设计见表1。
各测坑均采用地面灌溉方式灌水,用水表量测精准控制灌水量,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2”。
播种前每个测坑撒施0.4kg复合肥(N-P-K质量比例为25-13-7)作底肥,然后进行翻耕,深度约为30cm。
在返青—拔节期每个测坑追施0.2kg尿素。
冬小麦于2012年10月10日表1 试验各处理灌水量 mm处理灌水量灌水期T1 60,60,60播种后1周,返青期,灌浆期T2 60,60,60播前,返青期,拔节期T3 90,60播前,拔节期T4 120播前T5 60,90播前,拔节期T6 60,90播前,返青期T7 60,90播前,灌浆期播种,行距20cm,每个测坑15行,播种量按225kg/hm2控制;于2013年6月4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1)土壤含水率。
采用烘干法测定,测定深度为140cm,每20cm为1层,每10d测定1次。
冬小麦播种前、收获后,以及每次灌水前后均进行测定。
为避免土钻孔对作物生长及灌溉的影响,每次打完土钻后,都用土将土钻孔填埋密实。
2)群体密度、株高和叶面积。
群体密度于分蘖前开始测定。
每个测坑内都选定3个1m长的样段,定期调查每个样段的总分蘖数及有效分蘖数,取平均数折算成公顷分蘖数使用。
株高测定从土壤表面开始,测定到自然状态下冠层顶部的高度;在每个处理内随机选取长势一致的12个植株,取下所有叶片,在叶片最宽处测取叶宽,从叶鞘到叶尖的长度计为叶长,然后按照叶面积=叶长×叶宽×0.85计算确定每个叶片的叶面积。
各试验小区的叶面积指数(LAI)用式(1)计算确定[8]:LAI=D·A,(1)式中:D为群体密度(株/m2);A为单株叶面积(m2/株)。
3)产量构成项。
穗粒数:收获时每个测坑内随机取样30个有代表性的麦穗,分别测定穗粒数,取平均值;单位面积穗数: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计取有效穗数,然后折算成每平方米穗数;千粒质量:在每个处理脱粒后的小麦中随机取1 000粒,称取质量,重复3次,取平均数;籽粒产量: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收获、脱粒、晒干后测定籽粒质量,然后折算为每个小区的产量。
1.4 数据分析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DPS 1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Duncan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2.1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有显著影响(见表2)。
7个处理均在播前或播种后1周进行了灌溉,至返青初期,各处理1m土体平均含水率降低至田间持水率的53.4%~67.0%,基本属轻度胁迫。
由2于前期苗小根细、水分需求少,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各处理(T2—T7处理)在返青初期,株高差异不显著。
但T1处理由于在播种后1周才进行灌溉,因试验地土壤质地黏重,播种时土壤水分状况不良影响了种子萌芽,小麦的出苗及长势受到抑制,T1处理的株高在返青前期最小,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对后期作物生长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表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平均株高处理平均株高/cm返青初期拔节初期灌浆初期株高增长率返青—拔节期拔节—灌浆期T1 13.7cB 44.6aA 59.2cC 226.2%(60mm)32.7%T2 16.1bAB 42.3ab A 70.0aAB 161.8%(60mm)65.7%(60mm)T3 17.8ab A 38.1bc AB 59.1cC 113.3%55.2%(60mm)T4 18.6aA 41.9ab A 60.4bc C 125.0%44.0%T5 18.7aA 43.1ab A 64.5bBC 130.3%49.6%(90mm)T6 17.3ab A 43.9aA 71.1aA 153.9%(90mm)62.2%T7 17.4ab A 35.0cB 61.7bc C 100.5%76.6% 注 各株高增长率下方括号内的数据为该阶段的灌溉水量;株高增长率下方无括号的,表示该阶段未进行灌溉;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返青期灌溉可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
T1、T2、T6处理在灌溉后第3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80.8%~89.2%,而未在返青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田间持水率的58%左右。
从表2可以看出,与未进行返青期灌溉的处理相比,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1、T2、T6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达到153%以上,而未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3、T4、T5、T7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在130%以下。
拔节期灌溉对冬小麦株高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灌溉拔节水的3个处理(T2、T3、T5处理),在灌溉拔节水后第2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78.4%~88.8%,而未在拔节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54%左右。
灌溉拔节水的处理在拔节—抽穗期间株高增长率达到50%以上。
由于灌浆期及后期株高基本固定,故仅分析了灌浆期前株高的变化情况。
2.2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不同阶段灌溉对冬小麦LAI的影响结果汇总于图1和表3。
图1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表3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LAI增长率处理返青期LAI增长率拔节期LAI增长率灌浆期LAI降低速度T1 450.5%(60mm)4.4%21.7%(60mm)T2 339.6%(60mm)11.5%(60mm)35.4%T3 173.5%4.6%(60mm)37.1%T4 284.6%0.5%35.4%T5 114.5%7.5%(90mm)27.0%T6 152.2%(90mm)3.1%49.5%T7 164.0%-32.1%6.5%(90mm)3 由图1可知,冬小麦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返青期前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上升较慢,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增加变快,到抽穗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