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林业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林业科学则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得以维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需求、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技术。
林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简要列举如下:
其一,林业的科学发展客观上要求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以主题改革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改革,构建适合林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将影响林业经营的林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所有权依法落实到户、联户和其它经营主体,明确所有权后换发全国统一的林权证,规范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是林业科学发展引发的制度改革,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其二,随着林业发展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迈进,林业科学的发展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本理论探讨,而是与实际结合对理论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林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林业经营与管理、资源调查、森林保护、生产功能等基本理论的延伸和拓展。
以“3S”技术为典型代表的先进信息处理技术为未来林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手段。
其三,林业科学的发展教会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布差异研究出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选择合适的林木种植、经营方式、对不同的林木进行分类管理,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作为有效的处理手段,将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为同一个生态林业区,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四,生物技术作为林业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通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树木新品种,开发病虫害检疫及防治新技术,对树木育苗阶段的病虫害预防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大大提高,通过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工林的太阳能转化效率,极大地增加生物质产量,孕育出高效优质的树木栽培产业,通过森林生物质加工、转化、利用技术的突破,构成上游为原材料种植业、下游为原材料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五,林业科学中的木材及林化产品深加工技术,通过防腐、耐火、改性等技术处理,发展经久耐用的木制品,如人造板己开发出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水泥纤维板等新板种。
在这些技术发展中,对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重复利用以及以对原材料及能源的最合理利用、对生产全过程的最科学管理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利用率,不断的改善着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的决定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
第六,通过科学建立各种类型的示范网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发展山区、林区、沙区经济作出贡献。
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切实改变林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林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发展,把一些粗放式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促进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实现了作物种植,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
第七,通过对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使林业生产从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加工转变;利用其生态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同时通过对林产品结构的合理优化,发展出优新产品,拓展市场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第八,林业科学的研究加大了森林生态效益方面的宣传,由于森林是整个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同时也是控制森林各个物种的中心,森林不仅是环境保护的有力屏障,更是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运用技术的创新,合理的种植、培育方式,促进林业工作的高存活率、高效率,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优化森林的功能结构与分布格局,提高森林自身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改善恶劣环境产生的影响,更加注重自然资源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发挥,让整个社会成员都有所收获。
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使人们都希望森林资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尤其在林业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许多企业以高于市场定价的收购价格组织当地群众对林区进行大规模的树木砍伐,过度开采导致植被覆盖面积急剧下降,原本森林茂密的林区裸露出地面从而引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灾害性事故,虽然近些年人类提出了人工造林思想,而人工造林的强目的性和高效益性,导致林木种类单一的问题日益严重,消灭了林分结构的多元化,对森林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二,膨胀的工业化对木材的选择性需求,致使原始生态林转变为现有经济林。
为了能为人类提供尽可能多的成果,满足人类对林产品和森林防护效益的需要,本着森林经营思想的永续收获和永续利用原则,他们认为林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因此往往只会关注用材林而其他植被和树种由于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而被忽视,忽略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破坏了森林生态的多样性,引发了恶劣的生态效应,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随着自然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困境和林业技术发展难等问题的出现,导致林业产品的存活率普遍偏低,再加上林业管理人员技术和所了解的专业性知识不够,在林业管理中的粗狂式管理,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直接的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林业技术发展框架,导致林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四,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技术使用上的不合理,盲目地追求眼前利益,导致经济的状况下行,使得许多的投资人不愿意进行林业投资,进一步加重了林业发展的缓慢程度,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如若这样一如既往的发展下去,对林业工作的进程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造成恶性的循环,影响林业的发展和我国的自然环境。
第五,林业技术科研工作者从水土保持、施肥灌溉、防病防害等多个角度研究生态环境的维持问题,虽然一方面保护了林业资源,但是也将人类的化学肥料、农药的毒副作用引入林业生态,破坏原始的林业生态环境,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基于以上利弊的分析,在今后的林业科学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控制弊端最小化。
重视对森林的保护,以科学的指导,长远的规划,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贯彻森林科学发展观。
变生态消费品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政府投资为消费者投资,调动人们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减少盗伐、滥伐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