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线粒体mi
㈡ 非自主性 ⒈ mtDNA信息量小,仅编码5~10%的蛋白 质,其余的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⒉ 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核遗传系统,
mtDNA的电镜照片
线粒体:半自主性细胞器
nucleus
cytosol
matrix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转运 ➢游离Ri合成前体蛋白
线➢粒导体肽蛋(白基质除质少导数入由序m列tDN)A编码外,大多数蛋 白质前➢都体分是蛋子由白伴核的基侣N-因端(组都热编有休码一克并段蛋由20白胞~质7800个核或氨糖H基体s酸合p9组成0成转)的运
线粒体与医学
一 . 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敏感、多变,常作为组织病变的标志
二 . mtDNA突变导致疾病 母系遗传
三 . mtDNA-nDNA突变交互作用引起的 疾病
Summary
I.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II. 线粒体的功能:ATP合成 III.线粒体:半自主的细胞器 IV.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ATP合成酶复合体 F0F1ATP酶
a) 头部 偶联因子F1,催化ATP合成
组分:α3β3γδε
b)基部 偶联因子F0, 连接F1与内膜, 是质子通道 组分:a1b2c12
β δα
b
a
αβ
α β γε
c c cc
两个腔室 ➢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 外腔)
转位接触点
位于内外膜之间的封闭 间隙。在膜间腔上有内、 外膜之间形成的接触点, 称为转位接触点,是蛋白 质出入线粒体的通道。
有序排列的呼吸链组分;内表面排列基粒
Inner membrane
➢呼吸链
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
在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相互关联地有序排列 成传递链的蛋白复合物,它们能可逆地接受和释 放H+和e-,与氧化磷酸化偶联。
由四种复合物组成: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 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 复合物Ⅲ:CoQH2-细胞色素C还原酶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
线粒体的数目 ➢生理活动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
➢一般动物细胞中有数百个,如大鼠肝 细胞内有500—1400个线粒体;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分布 能量需求大的区域分布较多
线粒体结构
(Mitochondrial structure)
线粒体结构
(Mitochondrial structure)
2分子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产生2对H 每次循环生成2CO2,产生4对H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2ATP
NAD(辅酶I) 烟酰胺腺嘌 呤二核苷酸
FAD(黄酶) 黄素腺嘌呤 二核苷酸
1分子葡萄糖经氧化: 产生12对H, 10对以NAD+为载氢体、 2对以FAD为载氢体
经电子传递链,进行氧化磷 酸化作用。
氧化磷酸化
蛋白与脂类的
比例大于3:1
高度特化,通透
性小,分子量大于 150的物质不能 自由通过
折叠成嵴(crista),
提高ATP生产能 力
Inner membrane
蛋白与脂类的比例大于3:1。 高度特化,通透性小,分子量大于150的
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折叠成嵴(crista),提高ATP生产能力。
㈡多肽链穿膜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导肽的 引导下,先与线粒体 膜上受体分子相识别 并结合。再通过膜上 蛋白通道进入线粒体 “分子伴侣”此时的 作用是防止蛋白重新 折叠。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㈢蛋白进入线粒体后的 重新折叠 蛋白进入线粒体后首 先将导肽切除,然后 重新折叠,恢复其原 有的自然状态即可发 挥功能。
两个腔室 ➢基质腔(Matrix space 内腔、嵴间腔)
进行三羧酸循环的重要场所
基质 (Matrix ) a)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 酸氧化、核酸与蛋白质 合成的各种酶系
b) mtDNA, RNA, ribosomes(核糖体)
线粒体的功能
能 淀粉 源 蛋白质 物 质 脂肪
葡萄糖
氨基酸
脂肪酸 甘油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氧化(放能、电子传递) 磷酸化(贮能、ATP合成)
(呼吸链)
基粒
10对以NAD+为载氢体、2对以FAD为载 氢体进入电子传递链,1分子NADH+H+ 可形成3分子ATP;1分子FADH2形成2分 子ATP。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化学渗透假说
34ATP
38ATP
线粒体:半自主性细胞器
(一)自主性
具有mtDNA——双链,环状,裸露,不与组
蛋白结合,分散在基质中 ☆具有蛋白质合成系统——包括mtmRNA、 mttRNA、mtrRNA、核糖体
ADP磷TC酸A化生成
电子传递偶联
ATP。
氧化磷酸化
H
34ATP
+CO2+H2O
2ATP(底物 水平磷酸化)
线粒体
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呼吸)
I. 糖酵解:细胞质中进行
反应过程不需要氧——无氧酵解 产生2分子丙酮酸,2对H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2ATP
II. 三羧酸循环(TAC):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嵴
(crista)
基质腔
(matrix space)
内膜
(inner membrane)
外膜
(outer membrane)
膜间腔
(intermembrane space)
Outer membrane
脂类与蛋白质 比例:1:1
光滑平整
富含转运蛋白 (孔蛋白),通透 性较高
Inner membrane
入序线列粒,体 富的 含。 碱这 性些 氨转基运酸入,线内粒含体定的向蛋运白往质 线称 粒为 体前 的体 信 蛋息,白称。为导肽。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㈠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 前的去折叠 这一过程主要是在 “分子伴侣”蛋白的 协助下完成。热休克 蛋白(HSP)是一 类重要的“分子伴侣 ”蛋白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Review
I. 描述线粒体的结构. II. 描述线粒体结构与ATP合成的联系.
IV.为什么你认为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 器?
线粒体的发生
线粒体增殖
线粒体的起源
(the origin of mitochondria)
内共生学说
线粒体与医学
一 . 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A突变导致疾病 母系遗传
线粒体与医学
Leber遗传性视神经 病 (LHON)
LHON是青少年 早期发病的由眼神经 炎引起的视神经萎缩, 表现为急性的视力减 退,眼底早期有视乳 头轻度充血,边缘不 清,此后遗留视乳头 颞侧苍白.
Inner membrane
➢Elementary particle (基粒)
嵴
基粒
Structure and ATP synthesis
Inner membrane ➢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
(ATP合成酶复合体、F0F1ATP酶)
Inner membrane
➢Elementary particle
丙酮酸
线粒体的功能
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线
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供 能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由于细胞 氧化过程中,要消耗O2释放CO2和
H2O,所以又称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 (以葡萄糖为例)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状、粒状、杆状等
➢光镜下可见,直径0.5 ~ 1.0 µm、长 1~4 µm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状、粒状、杆状等
➢光镜下可见,直径0.5 ~ 1.0 µm、长1~4 µm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
Mitochondria
“Power plants” of the cell
Mitochondr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optosis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
contribute to aging
教学内容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二、线粒体的功能(ATP合成) 三、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四、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五、线粒体的发生 六、线粒体与医学
1.糖酵解: 在细胞质基质进行
2.三羧酸循环(TAC): 在线粒体基质进行
3.电子传递和氧化磷 酸化: 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 丙酮酸
2ATP (底物水平
磷酸化)
移高能磷伴传进到能 酸,乙随 递行AA酰底 键直线 链T的DCP物 从接粒 的Po的能水 底将A上体 氧生量解 物高,内 化成转放 转能使膜 过。换电 程和子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