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经典语录部分

教育学经典语录部分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

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东西。

家访不能是简单的告状,也不只是简单地要求家长管一管自己的孩子,应该多向家长表扬学生在校的优点,了解学生在家的长处。

因此,家访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感情投资,它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心,促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

这世上有一种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当你付出的越多,你的失去并不因此减少,相反,你得到的心灵快乐就越多。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一方面,“爱的施与”对教师来说,达到自我升华;另一方面,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一个个故事,就是世人创造的一个个“智慧果”,营养丰富、有益身心。

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迎合了孩子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又发人深省,促人奋发。

同时也改变了旧有的“师生训练”的教育模式,拉近
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亲密、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受到了启发教育。

整个教育过程还促进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把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合乎当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个人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正是从那些童年就不关心别人,而只知道享受快乐的人中发展而来。

关心与个人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

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迁移性原则。

寓教育与无意之中。

教师通过道德谈话向学生揭示道德美,激发学生对道德美的叹赏之情,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理想,促进品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暗示学家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醒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化为现实,使之化为行动。

暗示教育对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和谐人格建构有一定的作用。

但运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形式要恰当。

要善于理解“儿童世界”。

儿童世界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的。

不了解这一点,把身心活泼的儿童视为“小大人”,教育措施必然失当,教育效果也就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公平的小事会使人愤怒、委
屈、绝望。

儿童发怒是很危险的,儿童在愤怒中甚至会嫁祸于跟他的不幸毫无瓜葛的人。

通向儿童心灵之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和感受来铺设。

活着的过程其实很有趣,整条路百转千回,经历过——懂得一些——再度困惑——明白了,反复不已。

不到那个年纪,有些道理死活不肯相信;而不遇见那些人和事,也始终没有真心的感悟。

困惑中的人盼望成熟,可成熟的人,却羡慕未经世事的纯真。

所以,除了享受每个时点的乐趣,承担它附带的痛苦,还能怎样?(摘自网友)
过于活跃的想象经常带来这样的后果:它把人们所夸大的再加以夸大,让人总是期待看到更多的东西,远远超过别人告诉自己应该看到的。

-----卢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