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吴川的习俗文化

关于吴川的习俗文化

摘要:通过记叙了广东湛江吴川的习俗文化,如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等”,年例等,从中更描写了这些习俗文化近年来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人民的影响以及对习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影响等,保护吴川的习俗文化,不仅只有利于一地习俗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人民应共同保护珍贵的习俗文化。

关键词:吴川,习俗,三绝,年例,姜饭,发展,传承
正文:“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吴川,这里的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海产丰富、地灵人杰,这个边陲小县曾经在清代出了一个状元,状元的名叫林绍棠,他虽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但也足以勉励吴川学子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了。

吴川虽然只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县城,但也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之韵。

细想吴川的习俗,当从吴川过年风俗说起,春节之时,吴川各村“做年例”,年初一有醒狮上门贺年,元宵前后,摆泥塑,游花桥,观飘色等。

过了年,吴川更有“二月二”做田艾;端午节扒龙船,赶“水鬼”;拜“鬼节”,祭祖宗;冬至腊味姜饭香等习俗。

大年刚过,家乡各村镇的“年例”就陆续开始了,伴着潇潇的春雨,“年例”向我们走来了。

整个正月期间,城乡之间,到处都能听到远远传来隐隐的锣鼓声、鞭炮声。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这时,主人认识的客人带着主人不认识的客人都来了,主人也毫不见外,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大家便很快融为一体,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吴川人也因此留给客人热情好客的好印象。

飘色、花桥、泥塑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吴川飘色——八仙过海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

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

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

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

这套飘色展出后,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

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

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

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

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

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

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

吴川人“二月二”做田艾的习俗一直沿习至今,特别是农村,每到“二月二”前夕,他们就捣米粉、备田艾绒、做田艾,田艾的皮是由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的,自古以来,吴川乡民认为吃田艾绒,可以清除体内杂物、尘埃,去腻化积,养身健体。

因而每到这个时节,农村的男女老幼就到田野去采摘田艾,晒干再用竹箕把田艾干擂擦成绒,然后煮熟晒干,变成象棉絮一样灰绿色的绒绵,就成了上等的田艾绒,就可以拿来和米粉做田艾了
每到冬至,吴川的市场就摆满各种生姜,有黄姜、白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野姜也出现在冬至的市场上。

这个时节,又适逢各种腊味上市,腊肉、腊肠还有腊鸭挂满市场,吴川人家家户户都习惯买一把有十几种品种的生姜片和腊肉、腊肠、腊鸭,煮美味可口的腊味姜饭过冬至。

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忙碌,全家人都要围在一起吃姜饭,这已是吴川人的一种习俗。

吴川的习俗多不胜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我看来,习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一种民俗文化能穿越百年的风雨洗礼保存到现在,其中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意识选择,并经时间的强化作用积淀的文化。

吴川的习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吴川三绝”中有很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以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触动人们的情感,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行美的再创造,让人惊叹不已,传承下来的是却是一种民间文化。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更加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然而近年来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令吴川人民自豪的“三绝”曾几度停办,这无疑是对民俗民化的一种破坏性伤害!对此,我们必须改变随便对待习俗文化的错误想法,我们应该努力地保护传统的习俗文化,发扬传统的习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现在,努力地把传统的习俗文化展现出来,让传统的习俗文化焕发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