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学生活动】举出身边的人口流动现象,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现象。
过渡:判断一下自己的实例属于哪类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2.分类:
【学生活动】读图,结合历史背景,小组讨论,思考二战前后,①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这种迁移的原因有哪些?③主要有什么特点?
图1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图1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
4.国内人口迁移
三个时期分别提高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决相关问题。
(具体见课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
那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
教师举出大量实例,指导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得出答案。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做实例与影响因素连线题
三、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过渡:同学们,咱们学了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大家能对人口迁移进
行评价吗?咱们以民工潮带来的影响为辩题,探讨一下民工潮带来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分组整理论据,展开激烈的辩论赛。
【教师总结】
升华:同学们,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口迁移对于迁出迁入地来说有利也有弊,同时其作用也非常大,所以当今社会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现象很是频繁,同学们现在勤奋努力去读书,就是要使自己有能力到大都市里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小结:略
练习:(见课件)
作业:①基础作业:完成学案课后练习题;
②拓展作业:规划书——规划自己未来的迁移方向,并写出影响你迁移的因素。
课堂反思:本节内容在学习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些身边的事例加强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例证,加入激烈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以及逻辑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人口迁移现象”目的是要使学
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
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辩论赛等,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主讲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落实得更为轻松、扎实。
第二部分,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同。
学生理解实例、总结因素,并及时进行巩固练习。
第三部分,处理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乐。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的图文视频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例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入激烈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以及逻辑表达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度,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影响因素、带来的影响三大板块。
其中第一部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主讲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每一内部又分为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界线。
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加强总结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采取比较法列出两幅表格,让学生比较二战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路线、特点、原因。
第二部分,从案例分析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影响人口迁移
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各有不同。
第三部分,处理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时,采用辩论赛的形
式,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丰富多样
的图文视频资料和形式,可相互穿插灵活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培养学
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
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
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
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
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结合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
(1)爷爷迁到新疆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________。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
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 : (3)叔叔的迁移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
移
(4)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
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课堂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通过老师实
例讲解、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完成教学任务。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其
中采用小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
完成任务中去快乐学习,这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又关注
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体现个性特点。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成功之处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多个获取信息、探索、思考过程,一步步的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采用提问式、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加以例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加入激烈的辩论赛,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以及逻辑表达的能力。
(二)需改进之处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
但是,要将引起迁移的原因全部区分清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必需要有后续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安排学生多做练习。
本节内容在学习时,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多列举些身边的事例加强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课标分析: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