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商州又录》、《商州世事》) :秦汉文化 • 郑义的《远村》、《老井》 :晋文化 •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 :吴越文化 •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小说:女真族 • 张承志的《九座宫殿》:回族文化 •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藏族文化
三、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透视 ——《爸爸爸》
• 一、荒诞的情节与特别的人物
• 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人 神秘的生活方式及其历史变迁。
• 丙崽:既丑陋又愚昧的白痴形象 ;“爸爸 爸”、“×妈妈”;旺盛的生命力 ;“丙 大爷”、“丙仙”——楚文化的一个象征 物,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群体性格,是一 个古老民族的象征符号 。
• 二、揭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心理结 构 ,批判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理 性迷失的民族文化形态。
• 丙崽母亲:接生婆
• 裁缝仲满:殉古道
• 三、整体的荒诞与象征
• 1,丙崽:暗示我们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 劣根性
• 2,鸡头寨:一个与现代文明绝对隔绝的远 古、蛮荒、粗野的“化外之地”,一个封 闭、凝固、孤立的古老世界。
• 3,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 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 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 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 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 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 表面上是一种厌世、遁世的思想表现,实 质上又表现出一种个体意识和文化意识的 自觉追求,“下棋”是个体意志和精神理 想的寄托。
• “妈,儿今天明白事了。人还是要有点东 西,才叫活着。” ——淡泊与顽勇,统一 在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
• 王一生是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在他的 身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象 征着整个人生。 “吃”和“下棋”贯 穿其中,一方面表现了我们民族的韧 性,另一方面暗示了道家文化传统是 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 1,1985年,新时期小说出现了新的跃 动,开始多角度、全方位地观照与表 现社会生活,文学由政治、历史反思 进入了文化反思。
• 2,标志:“寻根文学”的出现——新 时期首次出现的既有创作实践又有理 论倡导的艺术流派。
3,兴起原因
• A、85年左右的“唯现代化论”、“现代派” 思潮引发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多 元思考,兴起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文化寻根”是这股“文化热”在文学领 域的反映。
• B、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强化、文学自身的解 放是“寻根文学”形成的内驱动力(思维 方式、审美意识、艺术风格)。
C、外来文学的影响
•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族民风的描写、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古老文 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 味的现代小说,对年轻作家深有启发。
• 这种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 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 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经验和有效的鼓励。
• 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表现出现 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
二、寻根文学的倾向及类型
• 1,总体倾向:“寻找民族文化的根”, 释放现代观念的能量来重铸民族精神。
• 表现出对世俗日常生活及其相关的风 俗、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一文学 浪潮被称为“寻根文学(小说)”或 “文化小说”。
2,重要理论文章
四、阿城《棋王》
• 1,《棋王》中,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王 一生“吃”和“下棋” ?通过这些描写, 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他有哪 些性格特征?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 2,《棋王》对王一生的描写言表达上有什 么独特之处?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分析。
• B、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 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张 承志《北方的河》)
• C、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 素进行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 构的深入挖掘。(韩少功《爸爸爸》)。
• 阿城《树王》、《孩子王》、《遍地风流》 • 韩少功《女女女》、《归去来》 • 王安忆《小鲍庄》 •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 (《商州初录》、
三、意义与影响
意义:“寻根” 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对 自身历史的一种梳理与省思。它在展现民 族文化心理、反思社会群体性格方面为当 代文学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境界,开拓了 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 影响: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热”, 诸如“旅游文化”、“服饰文化”、“酒 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园 林文化”、以及 “文化诗歌”、“文化散 文”、“文化戏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