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包括:《草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宿建德江》《草原》说课稿一、说教材《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

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

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习"人情美"这部分,在共同学习远迎客人部分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利用上段的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

这样,所有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为学生所解决,虽然学生的理解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答案却是多姿多彩,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走出教师烦琐提问、学生亦步亦趋被动应答、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并不影响他们对整篇课文的把握。

相反,在老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深入地研读自己所选的专题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升华认识;同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对非自己所研读的内容也有所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所有这些,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这正所谓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三、拓展学生思维,课外延伸课内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要努力使“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学生的学习是应该超越教材本身的。

基于这一理念,在这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资料,再一次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发展变化,既为不断发展中的现代化草原骄傲又为被生态失衡破坏的草原而担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同时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这一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且照应了课文的开头,让课外延伸课内。

这样,一节课的学习看似结束,而学生一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课稿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训练要求,拟定本学时的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词地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特景象,体会诗人地情感和诗句地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为: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三、说教法学法。

本首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围绕学习重、难点,我将采取质疑、品读、赏析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四、说教学流程:本堂课共设为五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为激趣质疑,提炼诗眼。

通过读诗题,解诗题,而产生质疑:“醉”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初读课文的环节。

初读古诗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任务是“苏轼看到了哪些景物让他如此沉醉呢?”带领学生逐词逐句的推敲,并边推敲边朗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句中,为了深化主题,还可以设计一个环节: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再读古诗,回归整体。

用一个质疑、猜想引领、贯穿教学:大家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点带面,提纲挈领,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进入到文章的内心,领悟苏轼语言的精妙。

重读古诗,紧扣“醉”字,设问:假如苏轼是一名画家,他该会用怎样的色彩来描绘这场西湖的夏雨呢?把诗歌的场景转化为真实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真实再现,相信这首诗歌会在学生头脑中深深植根。

最后一个环节为总结拓展。

以苏轼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结全文,再次齐声背诵全诗,完成教学目标,拓展为阅读,搜集《望湖楼醉书》另四首和西湖有关的诗,让学生积累语言。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紧扣“雨”和“醉”二字,突出体现雨之大、之急、之美,点诗眼“醉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一、说教材这首词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西江越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词、默写词(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说教法:创设情景法、自读自悟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

五、说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读。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

师: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回答下半句)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学生自读词。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2)简介诗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

(3)交流讨论:说说词中描写了那些事物?2、学生带着情感再齐读词。

(三)读懂词1、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4)多媒体煽情:媒体展示夏日夜景。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2、品读下阕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引导想象:(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3)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四)读透词1、齐读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感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词。

(五)拓展训练1、选词中的一句话,用画笔画出来。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它词(六)板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情:说丰年(喜悦)关心农民生活《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