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导学案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本词中的词句,逐步提高在写作时运用古诗词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疑,小组互动学习,大致了解本词的内容,体会具有生命力词句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三、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赋词怀之。
2、简介宋词
词,诗歌的一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最初是为乐曲填写歌词,故称曲子词。
词和诗一样有严格的用韵和平仄要求,甚至比诗更为严格。
词的句子一般都长短不齐,所以也叫长短句。
特点:音乐性强;有固定的词牌。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
3、关于词牌:词格式的名称。
最初的词,在配乐歌唱时都有乐谱,这种乐谱就叫词调。
每种乐谱都有一个名称,这种名称就叫词牌。
后来词逐渐脱离了音乐,词牌就不再代表曲调名。
一首词一定有词牌名,但不一定要有题目。
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
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 juān() ( )有意,必定起舞弄人间清影。
2.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3.《水调歌头》作者________,字__,自号____,__代文学家,“水调歌
头”,是____。
4、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你从本词中能否看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请用原句回答。
3.、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4、最后这矛盾心情化解了吗?用原句回答。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案(达标练习)
一、主题文意细斟酌
1、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二、能力迁移
1、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
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